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5年 第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5-05-15


 
5 资本的另一层含义与榨取理论的拓展
孙世强, 大西广
对劳动的强制指挥权是资本的另一层内涵,也是资本家榨取的逻辑依据。这一资本内涵是国外诸多榨取理论文献的理论支撑。对资本内涵的挖掘和对榨取逻辑的完善,能够为重新认识新时期的榨取主体及榨取方式演变提供重要的启示,对提升马克思经济学的剥削理论和阶级关系理论的现实解释力与指导力也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2015 Vol. 0 (5): 5-8 [摘要] ( 149 ) HTML (1 KB)  PDF (380 KB)  ( 241 )
13 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与中国货币供给倒逼机制分析
刘志国, 朱晓东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成为一种常态,其根源在于实体经济失衡。根据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当一个社会大量投资于铁路等一些周期较长的行业时,由于持续追加货币资本而没有资本回流,发生货币危机是必然的,而且危机会从货币市场逐步扩散到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在我国,由于大量投资生产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和产能严重过剩行业,资本周转速度下降,导致了资本供应紧张,从而对于货币供给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因此,为了防范货币短缺所带来的危机,应当按社会的客观需要确定合适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 同时,通过管理和创新,抑制过剩产能,缩短周转时间。
2015 Vol. 0 (5): 13-20 [摘要] ( 154 ) HTML (1 KB)  PDF (290 KB)  ( 394 )
21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纳什讨价还价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扩大再生产实现机制与求解
陶为群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公式是一个宏观经济模型,其解的一种模式表示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具体安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基于市场经济中两大部类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以及每个部类使预付资本不断地增殖的内在要求,构建扩大再生产中两个部类的合作博弈机制。在这个机制和资本积累均衡条件约束下,两大部类作为“局中人”可以各自为了实现本部类利益进行合作博弈,形成“两人讨价还价”过程,最终产生全社会资本积累均衡的“纳什讨价还价解”,实现社会扩大再生产。
2015 Vol. 0 (5): 21-26 [摘要] ( 150 ) HTML (1 KB)  PDF (242 KB)  ( 413 )
27 节制资本,缩小贫富差距
简新华
财富和收入分配不平等的加剧是世界普遍现象,节制资本、缩小贫富差距也是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世界普遍要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了“平均地权、节制资本”的重要思想,对中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解决贫富差距突出问题,必须在继续尽可能发挥资本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合理有效减少或限制资本的消极作用,以缩小贫富差距。
2015 Vol. 0 (5): 27-33 [摘要] ( 195 ) HTML (1 KB)  PDF (305 KB)  ( 471 )
34 克莱曼对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再证明
钱箭星, 肖巍
美国经济学家安德鲁·克莱曼的《大失败: 资本主义生产大衰退的根本原因》是一本分析美国2008 年金融危机的专著。他论证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马克思揭示的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并通过数据分析,证明了这个规律的存在,分析了利润率下降的原因。通过低盈利能力和不稳定的金融市场,利润率下降规律才会导致危机; 而资本消灭是企业盈利能力恢复和利润率回调的重要环节。克莱曼的研究从学术上证明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意义。
2015 Vol. 0 (5): 34-40 [摘要] ( 159 ) HTML (1 KB)  PDF (304 KB)  ( 376 )
41 当前深化改革的若干理论与实践问题
蒋南平, 田媛
当前,理论界针对中国深化改革的现状,形成了不少新成果,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在“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上,“弱市场强政府论”及“强政府弱市场论”都是片面的; 在发展劳动价值论上,“科技× 劳动”创造价值的看法也值得商榷; 在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方面,不能因为当前“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并存”就忽视按劳分配进而强化按要素分配,甚至否定按劳分配; 在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方面,必须坚持中国农地的公有制,不能通过确权,过分扩大农地的产权范围及作用,应对农地产权长期不变的规定作新的解读; 在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方面,混合经济形式要因地制宜; 在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方面,一定要认识到“碳交易”实际上是大国主导的话语权交易。
2015 Vol. 0 (5): 41-48 [摘要] ( 192 ) HTML (1 KB)  PDF (286 KB)  ( 370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