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6年 第0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16-07-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改革开放论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用社会再生产理论分析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结构调整方向
张俊山
“新常态”是原有发展方式下各种矛盾的积累叠加,使原有发展模式不能继续的阶段。引领新常态,需要通过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对经济结构进行存量调整、增量做优,以创新驱动为发展动力等手段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过程中,加入基本建设部类,分析在基本建设部类不同的周转阶段上,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与方式,可以很好地揭示资本周转的周期特征,从而能够准确地说明了旧的发展模式中过剩产能和过度库存的产生原因及其性质,说明这部分产品实现中的困难。由此可得出,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实现新常态下的发展,应从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关系调整两个方面着手。
2016 Vol. 0 (7): 5-9 [
摘要
] (
262
)
HTML
(1 KB)
PDF
(992 KB) (
374
)
14
国际价值量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
宋树理
在马克思对用于国际交换的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定义式中引入商品生产函数,可以从数学上明确地说明马克思关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地变动,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地变动”的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国内市场,也可以推广到世界市场。进一步来看,无论是在短期,还是在长期,只要在合理的生产条件下从事生产活动,那么,用于国际交换的单位商品的国际价值量与其内含的世界必要劳动量成正比地变化,与该部门的世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地变化。而且,这与各个国家实现的国际价值总量与其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变化并不矛盾。由此可以发现,尽管价值规律在世界市场上表现出新的特征,但是,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尤其是“成反比”理论,在国际经济运行中仍然发挥着基础作用。
2016 Vol. 0 (7): 14-22 [
摘要
] (
286
)
HTML
(1 KB)
PDF
(1060 KB) (
407
)
23
《资本论》与现代性批判
韩文龙, 谢璐
现代性作为现时代的核心议题而引发热议。《资本论》虽未直接述及“现代性”,但却隐含着对现代性问题的间接批判性分析。《资本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入径、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根基、以资本和形而上学为核心内容展开了对现代性的批判。同时,马克思所阐释的三种社会发展状态也预示着现代性的历史与未来。可以说,《资本论》即一部现代性的“诊断说明书”,其中蕴含着的现代性批判对当代中国的现代性转型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
2016 Vol. 0 (7): 23-32 [
摘要
] (
231
)
HTML
(1 KB)
PDF
(1015 KB) (
653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33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个理论问题———在市场经济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原则分歧
周新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一直是马克思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斗争的焦点。市场经济作为具体的经济运行机制,必然要同一定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相结合,并从属于这种基本制度,为巩固和发展这种基本制度服务,因而有姓“社”姓“资”的区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是把社会主义制度同市场经济拼装在一起,而是两者相互融合的有机整体,因而不能照搬西方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把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注意发挥两种手段的长处,而不能片面强调任一方面。
2016 Vol. 0 (7): 33-48 [
摘要
] (
271
)
HTML
(1 KB)
PDF
(1073 KB) (
878
)
49
现代企业制度的自负与贫困
王妍
2015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又一次提出国企混改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但是脱胎于工业经济时代的现代企业制度,在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捉襟见肘,西方国家也已开始对其进行改造。实现现代企业制度,重在对现代企业制度在当代社会的应有样态及内涵进行清晰地把握和准确地理解。现代企业制度应该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并无“普世性的范式”,国有企业对现代企业制度的追求应该是寻求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有效融合。
2016 Vol. 0 (7): 49-56 [
摘要
] (
274
)
HTML
(1 KB)
PDF
(986 KB) (
457
)
外国经济思想研究与借鉴
57
经济金融化与经济不稳定性关系研究
文红星
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以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化为特征的深刻变化,其中金融化是资本主义社会进入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典型表现。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时代,金融行业在宏观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并成为经济剩余吸收的主要渠道;金融资本家获得了控制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绝对优势;“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独立的资本循环体系将在区域性和全球性资本市场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经济金融化的结果必然会增加经济的不稳定性。
2016 Vol. 0 (7): 57-63 [
摘要
] (
303
)
HTML
(1 KB)
PDF
(1009 KB) (
776
)
6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解释:马克思与熊彼特比较的视角
王聪, 何爱平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我国当前传统人口红利消退、环境资源约束趋紧背景下,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内生增长发展的必然选择。马克思丰富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思想与熊彼特系统的创新理论,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虽然二者在经济史观、发展动因、内生增长核心、信用与资本对创新作用等有共同认识,但在方法论基础和研究视角、创新主体内涵与创新机制、创新内生增长的价值目标等方面存在差异。比较二者的思想,将有助于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论内核与实现路径的把握与理解。
2016 Vol. 0 (7): 64-72 [
摘要
] (
302
)
HTML
(1 KB)
PDF
(993 KB) (
1066
)
改革开放论坛
73
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刘洪铎, 陈和, 李文宇
运用2002 ~2011 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就产业集聚对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对促进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但这一促进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即在东部地区最为显著,中部地区次之,而西部地区则最小。因此,要推动中国地区出口产品质量的提升,进而实现外贸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一个重要的着力点就在于,如何促进中国产业空间布局的优化以及区域间产业的均衡发展。
2016 Vol. 0 (7): 73-80 [
摘要
] (
247
)
HTML
(1 KB)
PDF
(1092 KB) (
695
)
81
我国八大经济区服务业空间集聚与专业化变动趋势及其空间效应分析
金春雨, 陈霞, 王伟强
我国区域服务业集聚水平由沿海到内陆依次递减,东部沿海、北部沿海和南部沿海服务业集中度水平在八大区中始终处于最高水平,而长江中游、西南和黄河中游地区在八大区中居于中游水平;东北、西北地区服务业平均集中率水平相对较低,位于八大区下游水平,各区域服务业专业程度较低,而且波动性较大。服务业发展在相邻地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服务业集聚和专业化水平对服务业产出的直接影响效应均为正,但二者的空间溢出效应均显著为负。劳动投入对服务业产出增加的直接效应为正,但不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相邻区域资本投入对服务业产出具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其直接影响效应不显著。
2016 Vol. 0 (7): 81-91 [
摘要
] (
232
)
HTML
(1 KB)
PDF
(1774 KB) (
424
)
92
低碳经济下物流运行模式探析
张沈青
低碳经济是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一种经济形态。为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物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的物流运作模式对环境的影响迥异,低碳物流是与低碳经济相匹配的物流运作模式。低碳运输方式的选择,仓储系统的合理布局,绿色包装系统的实施等都是实现经济运行绿色化的物流保障,低碳物流模式是低碳经济运行的必然选择。
2016 Vol. 0 (7): 92-96 [
摘要
] (
223
)
HTML
(1 KB)
PDF
(942 KB) (
796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