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1年 第0卷 第6期
刊出日期:2011-06-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7
劳动力价值的代际关系分析
郑志国
一代劳动力生产全过程包括人的成长时期和就业时期,前代为后代支付的养育费是后代劳动力价值的组成部分,单独一代劳动力价值由成长时期的养育费和工作时期的生活费构成。不同复杂程度的劳动力价值大小差异主要取决于社会平均养育费。前代和后代劳动力价值具有一定的传承关系。
2011 Vol. 0 (6): 7-11 [
摘要
] (
212
)
HTML
(1 KB)
PDF
(178 KB) (
637
)
12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基于社会分工的再考察
周绍东
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生产关系,还包括介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生产方式,而社会分工是生产方式最主要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中取得共识的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表现为: 社会中的产品种类和部门数量固定不变,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上升,利润率将不断下降,并由此可能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和引发社会动乱。随着社会分工深化、广化和企业社会性分工这一新分工形态的出现,在质和量的双重层面上扩大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体系,由此扩大了价值交换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剩余价值生产与剩余价值实现的矛盾,也在一定时期内缓和了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2011 Vol. 0 (6): 12-18 [
摘要
] (
359
)
HTML
(1 KB)
PDF
(244 KB) (
570
)
19
马克思两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中的投资乘数
陶为群, 陶川
以马克思的两部类再生产理论为指导,联系国民经济核算统计的口径,借鉴运用经典的投资乘数研究方式,可以得出,马克思两部类扩大再生产模型中的投资乘数产生条件就是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条件VⅠ + MⅠ > CⅡ,由此推导出的乘数表达式与经典的投资乘数具有相同涵义。
2011 Vol. 0 (6): 19-24 [
摘要
] (
262
)
HTML
(1 KB)
PDF
(224 KB) (
311
)
25
西方主流经济学生产理论批判
*
魏旭, 张春舒
西方主流经济学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在萨伊的"三要素"论基础上,以生产函数形式构建了生产者决策模型,把资本主义生产仅仅看作是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认为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不同组合形式,实现利润最大化。在生产理论分析上,用单纯的使用价值(效用) 生产来掩盖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剩余价值规律,否认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马克思则从商品出发,运用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产阶级财富的来源,指明了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并决定资本主义发展的全部过程,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创立了科学的生产理论。
2011 Vol. 0 (6): 25-35 [
摘要
] (
330
)
HTML
(1 KB)
PDF
(185 KB) (
525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36
一般利润率下降的趋势:本质与表象
鲁保林, 赵磊, 林浦
托马斯·韦斯科普夫在研究一般利润率规律时,试图用产能资本比、利润份额和生产能力利用率三要素去解释利润率的升降。实际上,不能够将产能资本比与资本有机构成等同视之;利润份额的下降在经济周期的繁荣后期施压于利润率,并非是利润率下降长期起作用的因素,而产能利用率的降低不过是利润率下降的结果。
2011 Vol. 0 (6): 36-40 [
摘要
] (
310
)
HTML
(1 KB)
PDF
(194 KB) (
1225
)
41
商品储备费用的性质及其补偿---兼与牛变秀、王峰明两位学者商榷
谌洁, 谢元态
马克思从单个资本循环角度说明商品储备的必要性,指出商品储备费用的非生产性质,并以是否为社会生产必需为界,将商品储备划分为自愿的商品储备和非自愿的商品储备。前者的费用可以通过社会产品的扣除得到补偿和增殖,而后者的费用不能从社会产品中得到补偿,构成商品出售者的个人损失。牛变秀、王峰明认为"作为有待出售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是一种商业劳动,不会把价值和剩余价值追加到商品上; 而作为有待购买商品的储备和储备劳动,则是一种产业劳动,要追加价值和剩余价值",这种认识有悖于马克思的原意。
2011 Vol. 0 (6): 41-43 [
摘要
] (
246
)
HTML
(1 KB)
PDF
(134 KB) (
328
)
44
正确理解马克思"抽象劳动"的涵义
胡爽平
近期理论界有同仁认为马克思抽象劳动涵义"自相矛盾",并在此基础上引入了"生理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和"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劳动"这两个概念,而且还提出"从商品二重性向产品二重性的历史演变"等观点,但这些观点是对马克思"抽象劳动"涵义的曲解。抽象劳动概念具有特定的涵义,它是和商品的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并且和商品的价值共存亡。有人提出所谓生理学意义的抽象劳动、产品的二重性等概念,是脱离实际的形式逻辑推演。
2011 Vol. 0 (6): 44-48 [
摘要
] (
335
)
HTML
(1 KB)
PDF
(189 KB) (
1071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