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网站首页
期刊介绍
编委会
投稿须知
用稿规范
联系我们
English
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10年 第0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0-02-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
美国金融和经济危机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王志伟
以美国为中心的世界性金融和经济危机在本质上仍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造成的,但表现为住房投资和生产的无限扩大与低收入者支付能力有限之间的矛盾冲突。危机的直接原因是房地产泡沫的破灭。追逐利润和发财的狂热,金融创新对风险的分散与掩饰,人们心理预期的推波助澜,只是危机发生的重要条件。危机的导火索是美联储错误的货币政策。实践再次证明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危机理论所具有的强大生命力。
2010 Vol. 0 (2): 1-5 [
摘要
] (
230
)
HTML
(1 KB)
PDF
(163 KB) (
697
)
6
马克思恩格斯论所有制与阶级阶层的关系
胡建兰
所有制以及由它决定的阶级阶层结构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重大理论,在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所有制结构和阶级阶层结构本质上是一个经济范畴,同时又是历史范畴,所有制与阶级结构的发展演变最终取决于和服务于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所有制结构直接决定阶级阶层结构,阶级阶层结构又反作用于所有制结构。
2010 Vol. 0 (2): 6-11 [
摘要
] (
247
)
HTML
(1 KB)
PDF
(189 KB) (
1028
)
12
论马克思东方社会土地制度理论
邵彦敏, 李双
土地制度是马克思研究东方社会的切入点。马克思通过对东方社会土地制度的研究,提出了东方土地所有制具有特殊的公私二重性,东方社会的“土地公有制”产生于公社制的社会基础之中,土地所有制是东方社会停滞的关键点等观点。马克思在土地所有制的基础上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进行的探索,揭示了土地所有制为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提供了可能。
2010 Vol. 0 (2): 12-16 [
摘要
] (
318
)
HTML
(1 KB)
PDF
(170 KB) (
518
)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17
评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译本序言
陈其人
李嘉图否认普遍危机,是由于认为生产等于消费,根源是信奉斯密教条;他混淆利润、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原因是缺乏抽象力而将自由竞争中形成的平均利润看成是剩余价值,以及对斯密的批判不彻底;他否认绝对地租,是由于他认为如果承认绝对地租,就会得出自然因素创造价值,地租的实体是土地的纯产品的结论;他不提原料的原因,是他的资本理论有缺陷和劳动价值理论不彻底。
2010 Vol. 0 (2): 17-21 [
摘要
] (
307
)
HTML
(1 KB)
PDF
(163 KB) (
876
)
38
“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的历史沉思及其在中国的实现
蒋南平, 帅晓林
一百多年来,马克思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理论始终是“经济学之谜”。近年来学者们对此提出的“生产资料、消费资料及其他资料公有加个人所有制论”、“共同占有的社会所有制论”、“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不分离的个人所有制论”以及“泛化的个人所有制论”均有重大商榷之处。应当从时代发展的全面性、“个人所有制”内涵的全面性、原文译法的全面性、研究方法的全面性、实践过程的全面性出发,才能正确理解马克思提出的“重建个人所有制”。马克思所指的“个人所有制”,是与公有制紧密联系的、动态的、实践的“个人所有制”,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形成的局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消费品个人所有制”。我国已经具有实现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时空条件及实践条件,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重建个人所有制”。
2010 Vol. 0 (2): 38-42 [
摘要
] (
252
)
HTML
(1 KB)
PDF
(166 KB) (
798
)
43
到底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兼与李惠斌同志商榷
屈炳祥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高度的必然产物,但要真正变为现实,仅有生产力的一定发展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有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狭义的)以及国际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作用,尤其是在那些资本主义发展还不够充分的国家;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得以建立的生产力水平在其量的要求上并没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它的伸缩性是很大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诞生虽说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它决不是那种纯自然物的演化行为,而是一种能动的社会变革过程,因而它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产生并成熟起来,必须经过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实现。
2010 Vol. 0 (2): 43-47 [
摘要
] (
240
)
HTML
(1 KB)
PDF
(163 KB) (
423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
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