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办公  
在线期刊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本刊文章检索
          Email Alert
阅读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当期目录  
2024年 第343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3-15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探索与争鸣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财政与金融
 
       《资本论》研究与运用
5 试析数字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新变化
何自力, 彭李政
数字技术以数字化智能化的劳动资料和信息化数据化的劳动对象提升劳动生产力。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数字技术对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没有也不会改变资本主义追逐剩余价值、无偿占有劳动者剩余劳动时间的本质属性。资本凭借数字技术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以直接和间接方式通过任务企业和众包平台,对劳动者在时间层面的劳动时间和闲暇时间,以及在物理空间的本区域和跨区域等两维度进行双重剥削。数字资本主义劳动过程中的劳动主体被碎片化、劳动内容被标准化,劳动过程同时受到传统监督和算法控制,加深了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从属。数字资本主义以资本为核心,束缚人的发展、强化资本势力、加深去工业化和全球数字鸿沟,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局限性。
2024 Vol. 343 (3): 5-17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1634 KB)  ( 31 )
18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批判的当代价值——兼论资本主义演进新动向
刘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批判,是其深入剖析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关键“病理”入口。这一批判具有鲜明靶向,使他深刻认识到资本主义自由贸易的二重性,即把资本矛盾传导至全球和在驱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加速社会革命。批判的价值和意义,始于经济问题但不止于经济领域、始于批判但决非停留在批判,而是站在人类解放和制度进阶视野上,“由此出发”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源矛盾及演进趋势。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受资本逻辑操弄的虚假自由贸易大行其道。这不仅侵蚀全球产供链的稳定韧性,而且隐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样态、折射资本主义制度新困境、透射资本主义演进新趋势。
2024 Vol. 343 (3): 18-27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1362 KB)  ( 11 )
28 马克思对蒲鲁东资本观的批判性超越及其当代价值
王璐源
在蒲鲁东看来,资本是表征着平等关系的价值和产品,只是由于取息的贷放才使其具有了剥削性,只要取消贷放、消灭借贷资本就能恢复资本的平等本性并消除剥削。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剥削劳动即通过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来实现价值增殖,乃是一切资本的普遍本性。为此,资本家必须与工人发生雇佣关系,后者作为一种单向度、不平等的权力-支配关系构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际内容。另一方面,马克思把资本看作是一种“形式规定”,它由“物质规定”和“本质规定”耦合而成,前者指价值和产品等物质载体,后者则指雇佣关系这种独特的生产关系。把资本等同于价值和产品,表明蒲鲁东并不理解资本的本质规定和物质规定的区别;认为交换价值永远不会发展为资本,则表明他也不理解二者的联系。马克思对蒲鲁东资本观的批判性超越,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引。
2024 Vol. 343 (3): 28-36 [摘要] ( 25 ) HTML (1 KB)  PDF (1349 KB)  ( 6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37 以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与路径分析
王韬钦
关键共性技术具有显著的发展正外部性,从区域经济角度来看,利用好该正外部性是促进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以关键共性技术推动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实现机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强化区域间经济联系促成共同富裕;二是通过加快完善区域间要素流通体系促成共同富裕;三是通过优化区域间利益分享机制促成共同富裕。区域间利益脱钩是制约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扩散以及由此带来的外部性增长的主要障碍,如先发达地区空间溢出效应发挥不充分、区域间的政府合作与竞争因素、区域间发展要素不均等、后发地区发展赶超陷阱等。为此,应加快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合作竞争、产业融合及支撑要素集约化,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区域统筹机制,推动区域间共同富裕的实现。
2024 Vol. 343 (3): 37-48 [摘要] ( 33 ) HTML (1 KB)  PDF (1512 KB)  ( 15 )
49 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黄茂兴, 薛见寒
数字服务贸易已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型贸易形态。新发展格局在技术、市场、政策等多方面驱动服务贸易数字化转型,其中内循环助力驱动数字技术创新与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外循环助力驱动制度创新与数字服务开放合作,共同促进数字服务贸易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近年来,我国数字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水平日益优化,政策引导不断创新,但总的来看,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面临数字服务贸易壁垒、数据安全等诸多挑战。顺应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我国应从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数字基础设施投入、推动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升数字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加强数字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保护、增强国际服务贸易规则话语权等方面入手,推动我国数字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2024 Vol. 343 (3): 49-60 [摘要] ( 39 ) HTML (1 KB)  PDF (1854 KB)  ( 47 )
       理论探索与争鸣
61 物化资本观及其哲学基础——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考察
刘恩至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资本观囿于“物化”理论,总体而言是一种“物化资本观”。一方面,青年马克思把资本泛化为具有牟利功能的“物”,因而认为货币等存在物天然就是资本;另一方面,他虽然尝试深入到“资本—劳动”的社会关系之中,并据此写下了资本的三条定义,但这一探索仍未触及资本在生产关系维度的核心内容,最终陷入难以自洽的理论困境。究其原因,在于青年马克思尚未摆脱费尔巴哈的影响,人本主义哲学方法使马克思秉持“人—物”对立的思维范式,资本作为人的自由本质的对立面势必表现为僵死的物,并且,只有作为死物的资本才是根本上亟待被批判和扬弃的。当然,在物化资本观的主旋律下,马克思也注意到了资本作为社会关系特别是权力—支配关系的内容,这一潜在的视角为其资本观在之后的革命性变革埋下了伏笔。
2024 Vol. 343 (3): 61-69 [摘要] ( 24 ) HTML (1 KB)  PDF (1346 KB)  ( 14 )
70 再论民营经济的内涵、性质和作用——与周文等学者商榷
张存刚, 韩鸿飞
基于对理论史、党史和政策史这些历史层面的梳理,周文、司婧雯忽略了逻辑层面的分析,无视所有制范畴,仅从经营方式的角度理解民营经济,进而提出“超越‘公’与‘私’之辩”“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是逻辑起点”“是‘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的重要途径之一”等对民营经济性质、作用存在误读的观点。实际上,所有制与经营方式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所以民营经济必然涉及所有制范畴,无法超越“公”与“私”之辩;非公有制性质民营经济的逻辑起点始终是自身利润最大化;发展民营经济不是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途径;仅从经营方式角度理解民营经济的观点缺乏解释力,从所有制角度才可以论证“民营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对民营经济的内涵作出了再界定,明确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民营经济实际上就是非公有制经济。
2024 Vol. 343 (3): 70-79 [摘要] ( 30 ) HTML (1 KB)  PDF (1418 KB)  ( 17 )
       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论坛
80 数字乡村建设赋能农村高质量发展:理论和实证
刘春莲, 陈扬扬, 李茂林
基于2011~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实证探讨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可显著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教育水平和资本水平均能正向调节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果。影响机制检验显示,数字乡村建设可通过创新效应、普惠效应以及产业升级效应,间接促进农村高质量发展,且教育水平、资本水平能够显著强化上述机制。门槛效应回归结果说明,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以自身为门槛的三重门槛效应。因此,须加速乡村数字新基建布局,畅通数字乡村建设的赋能渠道,实施差异化区域发展举措,提升地区教育水平,建设高水平资本市场的政策建议。
2024 Vol. 343 (3): 80-93 [摘要] ( 16 ) HTML (1 KB)  PDF (1542 KB)  ( 21 )
94 产业结构、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联动关系——基于投入产出分析框架视角
赵文睿, 何媛媛, 李帮喜
基于“行业—教育水平”就业投入产出框架,综合考虑产业结构、教育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联动关系,研究发现:第一产业当前仍是低技能劳动力就业创造的主要贡献者,但与其他产业协同效应受到制约,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在第二、三产业中,职业教育在多个行业的就业创造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在低等教育水平到中等教育水平区段中,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越高,其推动和拉动就业的关键行业越多。因此,应根据产业结构动态变化进行继续教育机制创新,继续扩大试点推行12年制义务教育,健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等措施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就业问题。
2024 Vol. 343 (3): 94-104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2185 KB)  ( 12 )
       财政与金融
105 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收入再分配和减贫效应研究
陶纪坤, 张胜杰
考察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再分配和减贫效应,对促进医疗保障体系高质量发展以及推进共同富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筹资环节上缺乏亲贫性,增加了相对贫困率,具有逆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在医疗报销环节具有亲贫性,降低了贫困率,具有正向收入再分配效应;农村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中等收入群体、老年群体以及中西部地区群体的收入再分配效应更为明显;医疗报销环节抵消了部分医疗费用开支,较高的医疗开销以及较低的医疗报销比例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向下流动的重要原因。研究结论为转变筹资机制、完善医疗保险报销支付机制以及提高三重保障制度的协调性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证据与启示。
2024 Vol. 343 (3): 105-115 [摘要] ( 27 ) HTML (1 KB)  PDF (1465 KB)  ( 6 )
116 促进共同富裕:搭建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孙文华, 陆岷峰
普惠金融作为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已经被确认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包括龙头企业、农场主、合作社、种养殖大户、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返乡下乡群体、农业合作化组织和乡村产业经营主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因素。普惠金融通过服务的优化和创新,能够更好地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国应学习欧洲、日本和美国在农业金融方面的先进经验,构建一个融合传统与数字金融优势的普惠金融体系。这样的金融服务体系能够为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提供更有力的支持,促进产业链的完善和价值链的提升,最终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和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2024 Vol. 343 (3): 116-128 [摘要] ( 23 ) HTML (1 KB)  PDF (1614 KB)  ( 8 )
版权所有 © 2017 《当代经济研究》编辑部
吉ICP备10200631号
建议采用IE 6.0以上版本,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页面
本系统由北京玛格泰克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