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克思经济学“ 辩证均衡”理论体系初探 |
杨继国 |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 福建 厦门 361005 |
|
|
摘要 均衡和非均衡分析是现代经济学的两种基本分析范式。研究发现, 马克思经济学包含一个局部均衡、一般均衡、非均衡及其相应的微观均衡、宏观均衡、静态均衡和动态均衡组成的理论体系。依次对应的是: 第二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局部均衡理论, 平均利润率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 简单和扩大再生产理论— 静态一般均衡和动态一般均衡及以之为基础的宏观均衡和非均衡理论。与现代均衡理论不同的是, 马克思的均衡理论是涵盖所有均衡和非均衡形式的、统一于价值规律的、逻辑一致的辩证体系; 其均衡的具体途径和内容与现代均衡非均衡理论有本质的差别, 尽管在某些量的方面可能相同。
|
|
关键词 :
均衡,
非均衡,
辩证均衡
|
收稿日期: 2005-04-20
|
|
作者简介: 杨继国(1958-), 男, 重庆市人, 经济学博士,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 理论经济学。 |
[1]保罗?斯威齐.资本主义发展论[M].中文版,北 京:商务印书馆,1997.72.[2]张进铭,陶然.约翰?罗默新古典马克思马克思主 义经济思想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3,(2).[3]叶祥松.马克思的经济均衡和非均衡理论是宏观 调控的理论基础[J].中州学刊.1999,(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80, 716、7I7.[5]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438-457.[6]杨继国.马克思的增长理论与现代增长理论比较 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 2001,(4).杨继国?马克思再生产 理论的扩展研究[J].度门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 (2). |
[1] |
赵祥. 中国特色区域发展制度的历史演进与优势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2(8): 88-100. |
[2] |
左大培, 康迎, 陈宇鸣. 供给过剩条件下双寡头非合作博弈模型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1(7): 48-60. |
[3] |
吴义刚.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均衡增长的理论与逻辑——基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8(8): 27-34. |
[4] |
王丰. “一带一路”倡议视阈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新变化[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3(3): 57-65. |
[5] |
刘金全, 丁娅楠, 毕振豫. 需求冲击与供给冲击下中国经济波动机制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3(5): 69-77. |
[6] |
朱殊洋. 论马克思两大部类不变资本增长率的均衡稳定关系[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80(12): 5-11. |
[7] |
李黎力. 明斯基的经济学研究方法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6): 46-55. |
[8] |
左大培. 有关“霍尔姆斯特罗姆定理”的问题[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4): 35-43. |
[9] |
刘吉舫,李 梅. 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非均衡发展制度性解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67(12): 75-81. |
[10] |
周端明, 艾非, 胡小文. 我国房地产业对实体经济的掠夺效应———基于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模拟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6, 0(11): 62-72. |
[11] |
吴易风, 朱勇. 经济增长理论: 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比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5, 0(4): 32-40. |
[12] |
李淑文, 张维. 设《资本论》中关于价值的三个视域——兼评史哉书与刘元胜关于李嘉图第二难题的争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5, 0(2): 32-35. |
[13] |
裴宏, 李帮喜. 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再分配——基于分析马克思主义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14, 0(12): 40-46. |
[14] |
刘伟, 方兴起. 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再认识———基于均衡与非均衡的一种解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3, 0(4): 16-21. |
[15] |
刘建彬, 高冠中. 论价值转形问题的逻辑体系完善问题--兼评刘元胜和史哉书关于转形问题的争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 0(9): 55-5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