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到底是谁误解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就如何理解马恩关于“消灭私有制”的基本原理与同仁商榷 |
屈炳祥 |
武汉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10 |
|
|
摘要 在《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用科学、简洁的语言对自己的理论作了清晰的概括, 这就是“ 消灭私有制” 。在过去100 多年的时间里, 全世界无产阶级和所有共产党人对于它的科学涵义从来没有怀疑过, 早已被深深地烙在了自己的脑子里, 成为指导他们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曹霞同志最近发表文章, 对此提出了异议, 认为人们过去对这一原理存在着种种误解。然而, 经考证与研究, 笔者认为, 作者的文章并不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准确解释, 反而是一种更大的误解。
|
|
关键词 :
私有制,
资本主义私有制,
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
收稿日期: 2007-06-10
|
|
作者简介: 屈炳祥, 男, 湖北京山县人, 武汉大学市场经济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资本论》与市场经济。 |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 .502-503.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 [3] [9] 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2 .466、470. [4] [5] [6] [7] [16] [17] [18]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265 、264-265 、265、221、219、114 、191、191. [8] [10]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02、303、302 . [1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M].(第1 册)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441. [13] 资本论(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830. [14] [1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320、320. |
[1] |
洪功翔.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争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8(6): 24-31. |
[2] |
华德亚, 朱仁泽. 资本主义分工消亡的基础及路径“选择”——基于人工智能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6(6): 14-19. |
[3] |
顾钰民, 廉国强. 以《共产党宣言》的理论逻辑科学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2(4): 16-21. |
[4] |
华德亚,朱仁泽. “重建个人所有制”争议及理论再思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2): 72-78. |
[5] |
程恩富, 谭劲松.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能更好地运用市场经济[J]. 当代经济研究, 2015, 0(3): 5-8. |
[6] |
王成稼. 论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及其实现形式[J]. 当代经济研究, 2012, 0(12): 9-13. |
[7] |
王成稼. 按马克思的原意解读“个人所有制”的内涵———复卫兴华教授的第二次批评与指正[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0(4): 49-53. |
[8] |
屈炳祥. 到底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公有制——兼与李惠斌同志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0(2): 43-47. |
[9] |
卫兴华. 解读“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必须弄清的几个理论是非——再评王成稼先生论文中的错解与纰误[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0(12): 40-45. |
[10] |
王成稼. 恩格斯解读“个人所有制”最符合马克思的原意——复卫兴华教授的第三次批评与提问[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0(12): 46-51. |
[11] |
刘建华, 刘学梅, 单旭龙. 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发展与中国现实——公有制与私有制关系的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0(10): 33-37. |
[12] |
王成稼. 再论"重建个人所有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回复卫兴华教授的批评与指正[J]. 当代经济研究, 2009, 0(9): 31-35. |
[13] |
武建奇. 谁为公有制理论大厦添砖加瓦--有感于西方产权理论的私有制辩护性质[J]. 当代经济研究, 2009, 0(12): 26-29. |
[14] |
潘永强, 黄忆军. 关于《原理》教材中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与逄锦聚教授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08, 0(2): 41-44. |
[15] |
王成稼. 论“重建个人所有制”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兼评谢韬、辛子陵对“重建个人所有制”的试解[J]. 当代经济研究, 2007, 0(10): 36-40.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