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城乡一体化战略驱动的逆城市化流动及政策支持 |
郝世绵a,胡月英a,钟德仁b |
安徽科技学院 a.管理学院; b.财经学院 安徽 凤阳 233100 |
|
|
摘要 通过统计数据分析,1990~2012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4.5%,远大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增长3.1%;2003~2013年市辖区人口比重逐渐下降,镇街区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呈现明显的逆城市化趋势。城市户籍虽然有吸引力,但是人口小城镇转移已成为较好的现实选择。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国家执政理念越来越科学化以及城—镇—村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结果。实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城乡间有序流动的关键是转变观念,做好城—镇—村一元协同规划;转变职能,提升各级政府协调管理水平;准确定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集聚经济;强化基础,提升小城镇生活质量;生态修复,提升小城镇文化品位。
|
|
关键词 :
城乡一体化,
逆城市化,
农村政策,
全要素生产率
|
收稿日期: 2017-01-20
|
|
基金资助: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SK2015A312);安徽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SRC2016416) |
作者简介: 郝世绵(1976- ),女,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乡镇经济研究;胡月英 (1964-),女,安徽科技学院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农村经济研究;钟德仁(1974- ),女,安徽科技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乡镇财政政策研究。 |
[1]薛晴,霍有光.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擅变轨迹考察[J]. 长沙:经济地理,2010(11):1779-1784. [2]邱国盛.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研究(1949-1978)[J]. 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06(03): 171-176. [3]孔铎,刘士林.我国逆城市化研究发展述评[J]. 合肥:学术界,2011(11):214-222. [4]胡枫,史宇鹏.农民工回流的选择性与非农就业:来自湖北的证据[J]. 长春:人口学刊,2013(02):71-80. [5]张晓忠.“逆城市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 福州: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02):57-63. [6]李翠玲.珠三角“村改居”与反城市化现象探析[J].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129-135. [7]王秀妹.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动因及治理策略探析[J]. 沈阳:农业经济,2014(11):102-103. [8]陶钟太朗,杨环.论作为新型城镇化自主动因的逆城市化[J]. 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15(02):104-108. [9]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J]. 重庆:改革,2009(11):5-14. [10]申晓梅,刘涛.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调研及其对策思考——基于对四川省几个主要劳务输出地返乡务工农民就业意愿的问卷访谈[J]. 成都:农村经济,2010(03):97-101. [11]彭文慧.社会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促进机制与政策建议[J]. 成都:农村经济,2011(12):99-101. [12]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 北京:城市问题,2012(12):23-29. [13]陈伯君.“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的发展机遇——兼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J]. 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07(03):53-57. [14]王文龙.反向留守、逆城市化与中国新型城镇化[J]. 郑州:中州学刊,2014(01):35-39. [15]郑秉文.拉美城市化的教训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过度城市化”与“浅度城市化”的比较[J]. 北京:国外理论动态,2011(07):46-51. [16]刘奇.城市化:干得好成欧美干不好成拉美[J].北京:中国发展观察,2013(07):37-41. [17]蒋长流,张松祺.“逆城市化”:观察维度与制度反思[J]. 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15(07):89-96. [18]杜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时空分异[J]. 北京:科研管理,2015(05):87-97. [19]王卫,佟光霁.农业技术进步、非农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1978-2011年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1):57-67. [20]申健民,党耀国,吴中伦.中国区域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J]. 郑州:经济经纬,2013(04):33-38. [21]王霞,胥敬华,曾铖,郭兵.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中心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中国17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15(03):30-39. |
[1] |
王定祥, 黄莉, 李伶俐, 苏婉茹. 财政分权背景下金融分权对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1(9): 92-103. |
[2] |
胡浩然. 区域振兴战略能提高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吗?[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6(4): 78-91. |
[3] |
王亚飞, 张毅, 廖甍. 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作用机理与经验证据[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6(6): 74-86. |
[4] |
汪卢俊, 苏建. 增值税改革促进了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吗?——基于增值税转型和“营改增”改革的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4(4): 95-102. |
[5] |
钟德仁. 二元财政格局形成机理与演化路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80(12): 91-96. |
[6] |
李建国,李智慧.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城乡一体化的中国探索[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4): 78-85. |
[7] |
赵爽,李春艳. 城市化对中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基于中国服务业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2): 89-96. |
[8] |
李俊江, 彭越. 中印经济增长质量比较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6, 0(2): 66-7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