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本逻辑”中人与自然的存在悖论 |
户晓坤 |
复旦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433 |
|
|
摘要 建立在人与自然抽象对立前提下的绿色理论或生态政治具有非历史的马尔萨斯主义倾向,往往陷入人类中心主义或者生态中心主义的困境。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批判了马尔萨斯将人类与其自身再生产条件相对立的非人道主义本质,“过剩”、“稀缺”等经济范畴遮蔽了资本与劳动二元主体的对抗性社会关系。马克思通过对“资本-利润、劳动-工资、土地-地租三位一体”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物质生产过程的内生性矛盾,在劳动与资本的对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或新陈代谢的断裂达到了历史的顶点,并且构成了资本生态系统(资本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统一)的危机根源。“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哲学方法论及其具体化贯彻,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生态理论联盟的思想基础。
|
|
关键词 :
地租,
人口过剩,
稀缺,
资本逻辑
|
收稿日期: 2016-12-26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06) |
作者简介: 户晓坤(1981-),女,山东莱阳人,哲学博士,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
[1]约尔·杰伊·卡西奥拉.工业文明的衰亡:经济增长的极限与发达工业社会的重新政治化[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22. [2]齐格蒙·鲍曼.废弃的生命[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6. [3]约翰·贝拉米·福斯特.马克思的生态学——唯物主义与自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乔纳森·休斯.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59. [5]大卫·哈维.资本主义社会的17个矛盾[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波兰尼.巨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137.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9.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83-284.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88. |
[1] |
赵敏, 高露, 王鹏. 高质量发展:践行社会主义发展逻辑的中国道路[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7(5): 93-101. |
[2] |
张斌, 侯怡如. 资本逻辑批判与共产主义演进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2(10): 34-42. |
[3] |
刘凤义, 赵豪杰, 陈胜辉. 论资本逻辑下的资本主义生态危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7(7): 50-61. |
[4] |
阎维洁, 冯新舟. 引领全球化的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6(6): 87-94. |
[5] |
赵志强, 杨建飞. 生态视阈下的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与当代中国镜鉴[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4(4): 13-20. |
[6] |
赵磊. “效用价值论”批判——从“效用价值”的逻辑出发[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4(4): 45-54. |
[7] |
孙夺.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中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及当代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8(10): 14-22. |
[8] |
宋宪萍, 孙茂竹.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风险理论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8(10): 73-82. |
[9] |
赵锦辉. 转形问题假设条件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69(1): 15-21. |
[10] |
万冬冬. 论克沃尔对资本的生态批判[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9): 51-55. |
[11] |
项荣建. 资本逻辑与分工悖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8): 19-18. |
[12] |
马艳,刘泽黎. 互联网级差收益的理论与现实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7): 5-11. |
[13] |
王海鸿. 论超额利润的界定标准、类型与本质[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6): 5-13. |
[14] |
刘顺. 资本的辩证逻辑:生态危机与生态文明——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和超越[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4): 44-51. |
[15] |
杨奇才,杨继瑞. 空间级差地租:基于马克思地租理论的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3): 60-6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