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型贫困:加尔布雷思的探究及其启示 |
张士引1,2 |
1.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433; 2.上海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1209 |
|
|
摘要 与因物质短缺导致的“老式贫困”不同,“富裕社会”中的贫困主要表现为“新型贫困”。根据加尔布雷思的“富裕社会”理论,“人的贫困”和“公共贫困”是“新型贫困”的两种主要类型,不平衡的“二元经济体系”是导致“新型贫困”的主要原因,实行“新社会主义”,建构“平衡”经济学是解决“新型贫困”的主要途径。由于加尔布雷思的设想所基于的经济基础与中国截然不同,这就注定了他的对策在中国不可能成功,而在美国只能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改良。“全面生产”是指全部生活或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再生产,是满足人的全面需要的生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新型贫困”,要求我们必须超越加尔布雷思的“平衡”经济学,建立起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全面生产”经济学。
|
|
关键词 :
富裕社会,
新型贫困,
二元经济体系,
新社会主义,
“全面生产”经济学
|
收稿日期: 2015-12-31
|
|
基金资助: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CXJJ—2014—428) |
作者简介: 张士引(1979 – ),男,山东梁山县,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上海金融学院财税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经济哲学研究。 |
[1]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富裕社会[M]. 赵勇,周定瑛,舒小昀,译.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2] 亨利·乔治. 进步与贫困[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5. [3] John M.Keynes. Essays in Persuasion,“Economic Possibilities for Our Grandchildren”[N]. London:Macmillan,1931. see:John. K. Galbraith:The Affluent Society[M]. New York: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8:123. [4] 刘合波. 富裕社会中的贫困:加尔布雷思的政治经济思想研究[J]. 哲学研究. 2013(9). [5]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新工业国[M]. 嵇飞,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6-10. [6]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 经济学与公共目标[M]. 于海生,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 马拥军. 需要体系生产与制度结构创新的中国经济学———来自加尔布雷思的启示[J]. 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5(2). |
[1] |
宋朝龙, 吴迪曼. 金融资本的寄生性积累与21世纪新版大萧条[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4(10): 46-57. |
[2] |
裴宏, 游宣浩. 马克思货币银行理论视角下的现代货币理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3(9): 52-61. |
[3] |
王生升, 季雷. 福利制度研究的议题转换与范式构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2(8): 51-60. |
[4] |
原倩. 现代货币理论:“萧条经济学”复兴的“第四波”[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0(6): 40-51. |
[5] |
李黎力. 明斯基与后凯恩斯主义:渊源、比较和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09(5): 39-47. |
[6] |
刘文超, 李辉. 价格理论的真实与虚构——后凯恩斯经济学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4(12): 41-49. |
[7] |
张旭, 王天蛟. 魁奈经济思想的批判性审视与中国溯源——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构建为观照[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3(11): 26-35. |
[8] |
张忠胜. 莫斯利和莱伯曼“转形问题”新近争论评析及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8(6): 54-62. |
[9] |
张桂文, 张光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研究范式的比较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91(11): 47-53. |
[10] |
孙寿涛, 李嘉玉. 霍华德·谢尔曼及其激进政治经济学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9(9): 42-50. |
[11] |
夏锦清. 再论“两个剑桥之争”:缘起、回顾及新进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7(7): 41-49. |
[12] |
李帮喜, 崔震. 价格理论的张量分析:新古典的替代框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2(2): 5-15. |
[13] |
王楠楠, 李天鹰. 西方教育经济理论的批判性审视与反思[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80(12): 33-39. |
[14] |
刘晓东,刘力臻. 预期情绪动机观与经济决策悖论问题的消解[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7): 52-58. |
[15] |
丁为民,李 菁. 新自由主义与资本主义多重性危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8): 5-4.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