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缺陷与历史意义 |
刘永佶 |
中央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 |
|
|
摘要 “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类20世纪最伟大的创举,受苏联特殊历史条件和理论认识局限的制约,实行半个多世纪后因其内在缺陷而失败。通过考察“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创行者和论证者对马克思“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基本理念的误解,指出其理论上的基础性偏差;进而分析其理论和制度权利体系的缺陷,指出正是因为这些缺陷的不能及时、正确克服,导致其失败。但这种失败并不等于劳动者为主体的社会变革运动的终结,更不能说明资本私有制将永恒存续。“苏联模式”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从实践上证明了劳动者成为社会主体、建立劳本主义制度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
|
关键词 :
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
苏联模式,
生产资料公有制,
资本私有制,
个人所有权,
共同占有权
|
收稿日期: 2024-07-28
|
|
作者简介: 刘永佶,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研究。 |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00.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斯大林选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