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若干重大问题的深度求索与创新发展——纪念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诞辰100周年 |
| 孙咏梅1, 侯为民2 |
1.中国人民大学 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2.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
|
|
|
|
摘要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建立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之上,起源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推动和人民的需要。“人民教育家”卫兴华教授在这一进程中作出了杰出的理论贡献。卫兴华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开拓性研究,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性的讨论与市场经济本质的界定、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研究、关于生产力多要素论和经济发展理论的阐释、公有制实现形式与国有企业改革的论证,以及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相关理论问题研究等方面。卫兴华教授的创新性观点,澄清了理论是非,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
|
| 关键词 :
商品经济,
经济运行机制,
公有制实现形式,
生产力多要素论,
公平与效率统一论
|
|
收稿日期: 2025-09-10
|
|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专项(24ZDA007) |
| 作者简介: 孙咏梅,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侯为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
[1]习近平经济文选:第1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5. [2]卫兴华.社会主义制度为什么存在商品生产[J].经济研究,1959(3):21-22. [3]卫兴华.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研究方法问题[J].学术月刊,1959(11):27-40. [4]卫兴华.产生经济规律的经济条件就是生产关系吗?[J].读书月报,1956(6):15-17. [5]卫兴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J].经济研究,1985(6):64-66. [6]卫兴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辩[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1995(2):28-34. [7]卫兴华.怎样理解列宁关于小生产的一个论断?[J].经济学动态,1982(3):33-36. [8]卫兴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私营经济——与晓亮同志商榷[J].经济纵横,1993(3):43-48. [9]卫兴华.关于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J].成人高教学刊,1995(1):11-16. [10]二十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11]卫兴华,洪银兴,魏杰.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运行目标[J].财经科学,1986(3):7-9 [12]卫兴华,洪银兴,魏杰.经济运行机制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5-6. [13]卫兴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根据和形式[J].中国社会科学,1990(5):3-16. [14]约翰·格雷.自由主义[M].曲湖军,刘训练,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22. [15]卫兴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J].高校理论战线,1993(6):13-19. [16]卫兴华.有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1986(4):1-8+44. [17]卫兴华.不要混同“公有制形式”和“公有制实现形式”[J],经济经纬,2006(4):11-12. [18]卫兴华,何伟.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间的竞争问题[J].经济科学,1980(1):71-75. [19]卫兴华,李凯明.关于生产力的内容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J].哲学研究,1980(11):41-48. [2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08-209. [21]卫兴华.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经济增长和增长方式的转换[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96(3):1-7. [22]卫兴华,黄桂田.迈向21世纪的中国经济增长:从行政驱动机制向市场约束机制的转变[J].经济评论,1996(3):21-24. [23]卫兴华,侯为民.中国经济增长方法的选择与转换路径[J].经济研究,2007(7):15-22.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2. [25]卫兴华.我国现阶段收入分配制度若干问题辨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3(12):11-14+58. [26]卫兴华.个人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和分配机制的转换[J].学习与研究,1988(10):21-24. [27]卫兴华.遵循共同富裕的原则促进分配公平[J].新视野,2013(5):21-24+75. [28]卫兴华.实现分配过程公平与效率的统一[N].光明日报,2006-09-11(011). [29]卫兴华.我对效率与公平关系的理论见解[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54-158. [30]卫兴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与实践的是是非非[J].海派经济学,2018(2):1-12. |
| [1] |
鞠新瑞. 论实现数字社会主义所需的经济变革与中国锚点——基于社会经济形态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5, 362(10): 30-41. |
| [2] |
叶凌寒, 李建建. 胡培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科学探索与学术贡献[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5(7): 71-82. |
| [3] |
潘永强, 黄忆军. 关于《原理》教材中一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与逄锦聚教授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08, 0(2): 41-44. |
| [4] |
侯廷智. 也论社会主义“资本”理论的难题———兼与简新华、马迪军先生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03, 0(11): 13-19. |
| [5] |
刘建华. 马克思所有制实现形式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 当代经济研究, 2001, 0(7): 17-21. |
| [6] |
陆立军, 王祖强. 社会主义:从商品经济到市场经济[J]. 当代经济研究, 2000, 0(9): 1-10. |
| [7] |
张燕喜. 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论断与我国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探讨[J]. 当代经济研究, 2000, 0(10): 30-35.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