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本批判”的概念逻辑——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念论”的核心要义 |
刘道一 |
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 100732 |
|
|
摘要 秉持批判的理性精神,马克思以其卓著的创造性书写了《资本论》这一“资本批判”的理论典范。正如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的,在“《资本论》的逻辑”的展开过程中,马克思从黑格尔所开创的辩证逻辑中“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也发展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在批判性地反思黑格尔式唯心辩证法所造成的“意识形态的颠倒”的前提下,深入考察马克思经济学方法论中规定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矛盾运动”的“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概念逻辑”,可将其展开为“对旧概念的批判”“对新概念的规定”“概念的改造”“概念的转化”四个层次的“概念—运动”,通过对“剩余价值”概念在“《资本论》的逻辑”论证系统中的核心地位的阐发,以此拒斥和否定当代资本主义辩护中的种种意识形态辩护,从而在“概念逻辑”高度上,透彻地显明马克思的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所达致“资本主义整体性批判”的广度与深度。
|
|
关键词 :
马克思,
黑格尔,
剩余价值,
概念逻辑,
抽象概念,
具体概念
|
收稿日期: 2023-12-04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3ZDA011) |
作者简介: 刘道一,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史研究。 |
[1]黑格尔.逻辑学(Ⅱ)[M].先刚,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黑格尔.哲学科学百科全书Ⅲ精神哲学[M].杨祖陶,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6. [5]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赵敦华.马克思哲学要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323.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21—422.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436. [12]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
[1] |
程恩富, 高斯扬. 智能经济及其相关论争的辨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44-51. |
[2] |
元晋秋. 马克思恩格斯对洛贝尔图斯的三次评说及其理论价值[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35-43. |
[3] |
王丽丽. 马克思视域中现实共同体的历史性重建——基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17-25. |
[4] |
史玲.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对《资本论》的五重误读[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17-25. |
[5] |
刘顺.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自由贸易批判的当代价值——兼论资本主义演进新动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3(3): 18-27. |
[6] |
王璐源. 马克思对蒲鲁东资本观的批判性超越及其当代价值[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3(3): 28-36. |
[7] |
王峰明. 如何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资本观——与荣兆梓先生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55-71. |
[8] |
郑礼肖. 马克思分工理论视域下共同富裕的现实挑战与对策建议[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1(1): 74-84. |
[9] |
宋树理. 国际价值的决定基础及变化机理[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15-24. |
[10] |
李秀辉. 货币二重性:西方学界对马克思的两种借鉴及局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7(9): 56-63. |
[11] |
范文欣. “数字劳动”在何种意义上具有生产性[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6(8): 78-86. |
[12] |
徐春华, 龚维进. 对外开放的收入分层效应研究——基于马克思经济学的空间计量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6(8): 87-101. |
[13] |
蔡景庆. 生产力三层面“聚分离合”视角下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4(6): 36-49. |
[14] |
冯明宇. 马克思之后资本主义“崩溃论”的思想史演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4(6): 62-70. |
[15] |
王海鸿, 哈莹霜. 超额剩余价值必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吗——论超额剩余价值类型及来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3, 334(6): 71-7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