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劳动形态对工资形态的影响及其对零工经济剥削研究的价值——基于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文本的分析 |
肖斌, 李旭娇 |
厦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05 |
|
|
摘要 王亚南的《中国经济原论》是基于马克思《资本论》的研究脉络撰写而成,是运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国现实的典范之作。在这部著作中,王亚南洞悉到工资形态尽管是劳动者被剥削的直观反映,但其根源却暗含于劳动形态之中;只有从工资形态变化与劳动形态演变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才能明确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根本经济关系,进一步深刻揭示劳动者被剥削的现实基础。作为一种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新的劳动形态,零工经济在替代传统雇佣劳动过程中逐渐兴起,其在表象上确实具有更加贴合虚拟生活和吸引新型劳动者阶层加入的特性。但按照王亚南在《中国经济原论》中的思想方法加以考量,深入探析零工经济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不平等交换关系,我们便会发现,零工经济在本质上不过是依托平台资本、数字资本存在且又被新型外表包裹下的旧式用工形态,资本对劳动剥削与榨取的本质并未更改。
|
|
关键词 :
《中国经济原论》,
劳动形态,
工资形态,
零工经济,
剥削
|
收稿日期: 2020-04-02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CJL004) |
作者简介: 肖斌(1983-),男,天津人,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 |
[1]谢富胜,吴越.零工经济是一种劳资双赢的新型用工关系吗[J].成都:经济学家,2019(6):5-14. [2]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胡国平,蒲丽娟.员工工资水平变化与行业发展关系探讨[J].北京:中国劳动,2012(1):18-20. [6]姚建华.零工经济中数字劳工的困境与对策[J].乌鲁木齐:当代传播,2018(3):66-68. [7]郑祁,杨伟国.零工经济前沿研究述评[J].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9(5):106-115. [8]曹钰涵.零工经济模式下劳动关系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管理观察,2019(22):49-51. [9]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中国共享经济发展年度报告(2018)[R].北京: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2018:5. [10]田思路,刘兆光.人工智能时代劳动形态的演变与法律选择[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9(2):212-221. [11]崔学东,曹樱凡.“共享经济”还是“零工经济”?——后工业与金融资本主义下的积累与雇佣劳动关系[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9(1):22-36. [12]汪金汉.“劳动”如何成为传播?——从“受众商品”到“数字劳工”的范式转变与理论逻辑[J].成都:新闻界,2018(10):56-64. |
[1] |
李连波. 国外政治经济学研究最新进展与启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9(7): 46-60. |
[2] |
任洲鸿,王月霞. 共享经济下劳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以滴滴司机与共享平台的劳动关系为例[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3(3): 5-12. |
[3] |
陈勇勤, 张俊夫. 对新古典经济学生产资料理论的批判[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69(3): 40-48. |
[4] |
宋树理. 马克思国际不平等交换思想的动态博弈新解[J]. 当代经济研究, 2013, 0(5): 7-13. |
[5] |
高冠中.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若干基本原理再探讨——与胡培兆教授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10, 0(5): 37-42. |
[6] |
杨寄荣. 资本对自然的无偿占有与劳动价值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09, 0(6): 13-18. |
[7] |
樊秋莹. 我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原罪”辨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08, 0(1): 35-37. |
[8] |
蒋南平. 怎样看待约翰·罗默的非劳动价值论的剥削理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07, 0(10): 17-22. |
[9] |
刘玉勋. 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与剥削问题的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05, 0(5): 14-18. |
[10] |
杨继瑞. 论资本经济实现形式的二重性[J]. 当代经济研究, 2003, 0(2): 8-13. |
[11] |
樊东光. “剥削” 在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对《资本论》中剥削问题的认识[J]. 当代经济研究, 2003, 0(1): 12-13. |
[12] |
洪银兴. 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02, 0(1): 3-5. |
[13] |
鲁从明. 深化对劳动价值论和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J]. 当代经济研究, 2001, 0(6): 1-5. |
[14] |
陈书生.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本质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J]. 当代经济研究, 2000, 0(8): 45-48. |
[15] |
杨国昌, 钟伟. 从马克思的国际价值理论看国际剥削的新变化(20)[J]. 当代经济研究, 1999, 0(9): 3-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