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25. [2] (德)恩格斯.资本论第一卷“ 序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35. [3] [4] 布莱克(R.D.Collison Black)转引自《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第4 卷“ 效用” 词条[M] ,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837.838 . [5] [6] (前苏联)政治经济学中的主观学派[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3 .131.131. [7] [18] (英)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3 .111.104.14 . [8] 叶航.批判与重构:现代经济学效用范式反思, 转引自《理性的追问—— 关于经济学理性主义的对话》[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68. [9] [10] (德)戈森.人类交换规律与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9 .16. [11] 杨德明.当代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演变[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139. [12] (英)杰文斯.政治经济学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56.60.42 . [13] (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三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446-447 .454.450.442 . [14]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112-116 . [15] (美)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一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6. [16] 罗纪宁.中国消费者心理原型实征研究, 转引自《中国消费者行为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52 . [17] [19] (美)马克?林德.反萨缪尔森论[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2 .114.114-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