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杰忠.生产力概念的制定及其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意义[J] .江西社会科学, 2005 ,(9).18. [2] 巨乃岐, 刘冠军.生产力新论——— 大生产观初探[J] .东方论坛, 2003, (1).16. [3] [4] [5] [6] [7]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1603 、723 、402、1512 、1157 . [8] [34]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1.519、518 、519. [9] [18] [20]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05 、553、569、363 . [10] 柯宗瑞.生态生产力论[J] .新华文摘, 1991, (6).178-180. [11] [12] [23] [24] [26]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56 -57、56、201-202 、208 、53、560 . [13] [14]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4.922 、864、864.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3.15. [16] [1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5.4、4. [19]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94、398 -399.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0.34.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5.20. [30] [3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122、120 . [32] (日)岩佐茂.环境的思想[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7.141. [33] (苏)弗罗洛夫.人的前景[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153. [35] (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M] .重庆出版社,1996.137. [37] 刘思华3.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23. [38] 江泽民.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2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