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薛晴,霍有光.城乡一体化的理论渊源及其擅变轨迹考察[J]. 长沙:经济地理,2010(11):1779-1784. [2]邱国盛.当代中国逆城市化研究(1949-1978)[J]. 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06(03): 171-176. [3]孔铎,刘士林.我国逆城市化研究发展述评[J]. 合肥:学术界,2011(11):214-222. [4]胡枫,史宇鹏.农民工回流的选择性与非农就业:来自湖北的证据[J]. 长春:人口学刊,2013(02):71-80. [5]张晓忠.“逆城市化”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影响及对策[J]. 福州: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4(02):57-63. [6]李翠玲.珠三角“村改居”与反城市化现象探析[J]. 南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3):129-135. [7]王秀妹.新生代农民工逆城市化流动的动因及治理策略探析[J]. 沈阳:农业经济,2014(11):102-103. [8]陶钟太朗,杨环.论作为新型城镇化自主动因的逆城市化[J]. 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15(02):104-108. [9]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J]. 重庆:改革,2009(11):5-14. [10]申晓梅,刘涛.失业返乡农民工就业意愿调研及其对策思考——基于对四川省几个主要劳务输出地返乡务工农民就业意愿的问卷访谈[J]. 成都:农村经济,2010(03):97-101. [11]彭文慧.社会资本对返乡农民工就业的促进机制与政策建议[J]. 成都:农村经济,2011(12):99-101. [12]殷江滨,李郇.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J]. 北京:城市问题,2012(12):23-29. [13]陈伯君.“逆城市化”趋势下中国村镇的发展机遇——兼论城市化的可持续发展[J]. 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07(03):53-57. [14]王文龙.反向留守、逆城市化与中国新型城镇化[J]. 郑州:中州学刊,2014(01):35-39. [15]郑秉文.拉美城市化的教训与中国城市化的问题——“过度城市化”与“浅度城市化”的比较[J]. 北京:国外理论动态,2011(07):46-51. [16]刘奇.城市化:干得好成欧美干不好成拉美[J].北京:中国发展观察,2013(07):37-41. [17]蒋长流,张松祺.“逆城市化”:观察维度与制度反思[J]. 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15(07):89-96. [18]杜江.中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及其时空分异[J]. 北京:科研管理,2015(05):87-97. [19]王卫,佟光霁.农业技术进步、非农技术进步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基于1978-2011年全国数据的实证研究[J]. 太原: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11):57-67. [20]申健民,党耀国,吴中伦.中国区域乡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J]. 郑州:经济经纬,2013(04):33-38. [21]王霞,胥敬华,曾铖,郭兵.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的中心城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基于中国17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15(03):30-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