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杨承训,张新宁. 论马克思主义科技经济理论的三个高度[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6(06). [2] 马克思. 资本论: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共产党宣言[M]共产党宣言[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5.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 [7] 熊彼特. 经济发展理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8] 熊彼特. 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9] 熊彼特. 经济分析史:第1 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9.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 卷(Ⅰ)[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8. [11] 汪澄清. 马克思与熊彼特创新思想之比较[J]. 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1(3):42–47. [12] 任力. 古典内生增长理论研究[J]. 北京:中国经济问题,2011(2):97–108. [13] 马克思. 资本论: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15. [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247. [16] 玄兆辉,宋卫国. 从主要数据看中国科技创新面临的挑战[N]. 北京:科技日报,2013 –2 –25. [17] 钟春平,徐长生. 技术(产品)替代、创造性破坏与周期性经济增长[J]. 北京:经济学季刊,2005(7):865–890. [18] 钱书法,周绍东. 产品内分工陷阱:马克思分工理论与产品建构理论的解释及其比较[J]. 成都:经济学家,2010(10):39–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