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丁堡骏.重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地位和话语体系[J].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1):19-21. [2]丁堡骏.《“苏联范式”批判》之批判[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1996(4):59-68. [3]丁堡骏,高冠中.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8):25-3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94. [7]赵一红.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东方社会结构[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02(5):54-60. [8]韩芸.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中国农业合作化运动[J].太原: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7(2):19-22. [9]吴大琨.重视“亚细亚生产方式”的研究[J].北京:社会科学,1990(6):3-4. [10]季正矩.国内外学者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研究观点综述[J].北京: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182-189. [11]程恩富.重建中国经济学:超越马克思与西方经济学[J].北京:学术月刊,2000(2):75-89. [12]俞德鹏.社会主义平等原则的内涵是机会平等[J].北京:社会主义研究,2001(6):26-28. [13]王元亮.论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J].北京:科学社会主义,2013(2):43-47. [14]张金光,韩仲秋.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J].北京:史学月刊,2012(7):5-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