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 资本论: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 孟捷. 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5(5):4–15. [3] 孟捷. 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J]. 北京:经济学动态,2011(6):41–47. [4] 冯金华. 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和某些“成正比”观点的误区[J]. 北京:教学与研究,2012(5):27–33. [5] 冯金华.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力不可能成正比[J]. 上海:财经研究,2013(8):28–39. [6] 何干强. 也谈国际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特征[J]. 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1):115–128. [7] 杨圣明. 学习马克思的国际价值学说[J]. 北京:财贸经济,1995(7):8–14. [8] 陈永志. 新时期国际价值的变化与国际价值论的发展[J]. 成都:经济学家,2009(6):53–58. [9] 陈永志,张美涛. 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影响国际价值的新因素探讨[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2(11):45–51. [10] 宋树理,覃思. 国际价值量形成的机理与效应[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4(6):17–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