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冷兆松. 快读大师:五十位顶级经济学大师传略[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2] 王张明,郭联. 李斯特经济学说回顾评述及启示[J]. 西安: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43. [3]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4] 黄瑾. 马克思恩格斯与李斯特———关于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问题[J]. 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1(3):38. [5] 熊彼特. 经济分析史(第2 卷)[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杨懿,尹可. 李斯特经济思想的哲学基础和方法论解析[J]. 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21. [7] List Friedrich(1904)The National System of Political Economy[M]. trans. Sampson S. Lloyd from the German edn(1841)with introd. by J. Sheild Nicholson. London:Longmans,Green. [8] 马拥军. 对《资本论》的九个根本性误读[J]. 天津:天津社会科学,2015(2). [9] 贾根良. 李斯特经济学的历史地位性质与重大现实意义[J]. 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15(1). [10] 罗伯特·L. 海尔布罗纳. 几位著名经济思想家的生平、时代和思想[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298. [11] 杰弗里·M·霍奇逊. 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社会科学中的历史特性问题[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 马克思. 资本论: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39. [13] 刘涤源. 试论马歇尔经济学说对当代西方庸俗经济学说发展的巨大影响[J]. 武汉: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3):24. [14] 刘小燕. 对李斯特历史地位的一种新评价[J]. 武汉:经济评论,1993(2). [1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459. [16] 熊彼特. 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17] 刘艳龙,丁堡骏.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个批判性的评论[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1(10):7. [18] 斯坦利·L·布鲁. 经济思想史[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45. [19] 向松祚. 新资本论[M]. 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499. [20] Hodgson,Geoffrey M. (1997)The Ubiquity of Habits and Rules[J]. 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21(6),November. [21] 高全喜. 我们需要怎样的政治经济学[J]. 广州:学术研究,2010(2):74–80. [22] 方福前. 西方新政治经济学述评[J]. 北京:教学与研究,1999(3). [23] 程恩富. 政治经济学现代化的四个学术方向[J]. 上海:学术月刊,2011(7). [24] 邱海平. 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创新及逻辑起点———基于唯物史观对于中国现代历史适用性的思考[J]. 北京:教学与研究,2010(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