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凯斯. R. 桑坦斯. 行为法律经济学[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Mancur Olson.The Logic of Collective Action—Public Goods and The Theory of Groups[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2:15. [3] 曼瑟·奥尔森. 国家的兴衰[M]. 李增刚译.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18. [4] 胡磊. 在构建中国式集体协制度中发展和谐和劳动关系[J]. 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12(8):28–32. [5] 常凯,乔健. 中国劳动关系报告[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9. [6] 张允美. 理顺与冲突:中国工会和党—国家的关系[EB/OL]. http://www. usc. cuhk. edu. hk/PaperCollection/Details.aspx?id =7665,2010 –09 –23. [7] 程延园. 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J].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2):136–142. [8] 张艳华,沈琴琴.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工会干部职业化[J]. 北京: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5):46–50. [9] 赵曙明. 国外集体谈判研究现状述评及展望[J]. 上海: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1):18–26. [10] Nickell,Layard.Labor Market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M]. Handbook of Labor Economic,Amsterdam:North – Holland,1999,3(99):3029–3084. [11] 赵小仕. 劳动关系中的集体谈判机制研究[J]. 石家庄:当代经济管理,2009(7):60–63. [12] Aidt,Tzannatos.Trade Unions,Collective Bargaining and Macroeconomics Performance[J]. Industrial Relations Journal,2008,39(4):258–295. [13] 刘泰洪. 我国劳动关系“集体谈判”的困境与完善[J]. 成都:理论与改革,2011(2):93–95. [14] 丕公祥. 法理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1. [15] 张文显. 法哲学范畴研究[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89. [16] 吴方正. 试论我国法意识的若干问题[J]. 哈尔滨:学术交流,1989(6):15–16. [17] 刘建洲. 农民工的抗争行动及其对阶级形成的意义———一个类型学的分析[J]. 北京:青年研究,2011(1):33–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