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斯密.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24–44. [2] 萨伊. 政治经济学概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2–144. [3] 李嘉图.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247–248. [4] 周天勇. 效率与公经济学[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6:1–10. [5] 刘孟琦,袁娟. 供给学派对中国结构性减税的启示[J]. 南宁:市场论坛,2006 (3):77–78. [6] 马琳琳. 供给学派与中国的经济现状研究[J]. 南京: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1):72–74. [7] 金海年. 新供给经济增长理论:中国改革开放经济表现的解读与展望[J]. 北京:财政研究,2014 (11):2–7. [8] 郭月梅,蒋勇,武海燕. 新供给经济学视角下扩大消费需求的财税政策探讨[J]. 北京:税务研究,2015,09:24–29. [9] 高培勇. 理解十八届三中全会税制改革“路线图”[J]. 北京:税务研究,2014 (1):3–4. [10] 刘克崮,贾康,梁季. 新一轮价税财配套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和实施构想[J]. 北京:财政研究,2014,(1):7–12. [11] 庞凤喜,张念明. 结构性减税政策的操作路径解析[J]. 北京:税务研究,2013 (2):3–10. [12] 刘方. 结构性减税与税制改革协调性分析[J]. 石家庄:当代经济管理,2015 (3):72–79. [13] 贾康,苏京春等. 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创新与建言[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1–9. [14] 马克思. 资本论: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