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蠧. 视阈融合下的知识产权诠释[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1(5):45 -52 +219. [2] 马克思. 资本论: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 黑格尔. 法哲学原理.[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4] 谈萧. 评马克思的知识产权观[J]. 昆明: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1(6):65-70. [5] 吴汉东. 知识产权的多元属性及研究范式[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1(5):39 -45 +219. [6] 徐蠧. 关于知识产权的几个深层理论问题[J]. 北京: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01-108. [7] 徐蠧. 知识产权对价论的理论框架[J]. 南京: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9(1):89-104. [8] 曹新明. 知识产权法哲学理论反思[J]. 长春:法制与社会发展,2004(6):60-71. [9] 庄子银. 知识产权、市场结构、模仿和创新[J]. 北京:经济研究,2009(11):95-104. [10] 粟源. 知识产权的哲学、经济学和法学分析[J]. 北京:知识产权,2008(5):3-32. [11] 邹薇. 知识产权保护的经济学分析[J]. 北京:世界经济,2002,(2):3-11. [12] 冯天学,田金信. 知识资本的概念、结构与特征分析[J].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82-86. [13] 野中郁次郎,竹内弘高. 创造知识的企业[M]. 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89. [15] 孟捷. 技术创新和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若干解释[J].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5(5):4-15. [16] 崔朝栋. 超额剩余价值的来源问题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9(10):12-15. [17] 何娟,陈怡男. 品牌超额利润的来源及其意———基于马克思地租地价理论的分析[J]. 太原:生产力研究,2008(12):17-18. [18] 吕乃基,兰霞. 微笑曲线的知识论释义[J]. 南京:东南大学学报,2010(3):18 -22 +126. [19] 毛蕴诗,熊炼. 企业低碳运作与引入成本降低的对偶微笑曲线模型[J]. 广州: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202-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