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Received: 15 November 2009
|
|
|
|
|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王海明. 亚细亚生产方式新探[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7. [5]杨耕,李雅儒. 关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再思考[J]. 学习与探索,1998(2):51.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42 - 243. [7]石弘. 马克思论东方社会的土地公有制[J]. 南昌航空大学学报,2009,(2):40. [8]秦龙. 马克思从“共同体”视角看东方社会停滞性的思想探析[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0).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91. [10]盛邦和. 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与中国[J]. 中州学刊,2006,(2):157. [11]资本论:第3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897. [12]冯钢. 马克思与韦伯:关于东方社会落后原因的探讨[J]. 社会学研究,1992,(1):43. [13]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19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4]张哲. 试析晚年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J]. 理论界,2008,(11):24. [15]张奎良. 马克思晚年跳越卡夫丁峡谷的设想是怎样提出来的[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2):29.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1. [17]石莹,赵昊鲁. 马克思主义土地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84、85. |
[1] |
. [J]. , 2017, 258(2): 29-36.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