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岳宏志,寇雅玲.马克思经济理论新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21-122. [4]荣兆梓.政治经济学教程新编[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30. [5]冯金华.社会总劳动的分配和价值量的决定[J].经济评论,2013(6):17-23. [6]冯金华.国别价值、国际价值和国际贸易[J].世界经济,2016(10):3-27. [7]孟捷.技术创新与超额利润的来源:基于劳动价值论的各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5(5):4-15. [8]孟捷.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一个简史[J].经济学动态,2011(6):41-47. [9]赵楠.全球化背景下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深化认识与实践应用[J].社会科学辑刊,2002(4):65-69. [10]何干强.也谈国际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的特征[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3(4):115-128. [11]张二震,马野青.当代国际分工新特点与国际价值理论新发展[J].经济纵横,2008(3):3-7. [12]陈永志,张美涛.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影响国际价值的新因素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2(11):45-51. [13]宋树理.国际价值量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6(7):14-22. [14]宋树理.国际价值的决定基础及变化机理[J].当代经济研究,2023(9):15-24. [15]付彩霞.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影响商品国际价值的因素分析[J].教学与研究,2005(5):81-86. [16]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114. [17]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8:32-34. [18]杨玉生.不平等交换和国际剥削——伊曼纽尔不平等交换理论评述[J].当代经济研究,2004(12):17-40. [19]李真,马艳.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再探索[J].当代经济研究,2009(4):33-38. [20]萨米尔·阿明.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123. [21]Immanuel Wallerstein. The Capitalist World Economy[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160-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