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邱海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实指导意义[J].北京:红旗文稿,2016(3):21-23. [2]刘凤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原则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向[J]. 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211-214. [3]李翀.论供给侧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政策选择[J].北京: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6(1):9-18. [4]贾康,苏京春.论供给侧改革[J].北京:管理世界,2016(3):1-24. [5]陈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背景、理论基础与实施路径[J].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5):18-21,38. [6]张云.从供给与结构两个角度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 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219-221. [7]魏旭.唯物史观视阈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8(4):20-26. [8]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925. [9]魏旭,张春舒.西方主流经济学生产理论批判[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1(6):25-29. [10]张俊山.政治经济学——当代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11]丁为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路径与实现条件[J]. 北京:政治经济学评论,2016(2):207-211. [12]张小瑛,张俊山.论制度“三方面两层次”的内容构成及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6(4):57-62. [13]张俊山.“前生产阶段”—现代资本积累的新领域[J].福州: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92-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