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M].杜章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6. [4]张一兵.社会空间的关系性与历史性——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9(10):24-30. [5]不破哲三.《资本论》中的未来社会论[J].朱旭旭,译.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9(7):65-72. [6]唐正东.超越个体性哲学原则:马克思哲学在思想史上的重要标志[J].哲学研究,1998(6):38-44.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0.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928. [9]林青.马克思恩格斯论“共同体”的缘起、形式与重建——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5):9-15.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4. [11]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M].韩立新,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