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诸竹君,黄先海,王毅.外资进入与中国式创新双低困境破解[J].经济研究,2020(5):99-115. [2]武晨,王可第.基金信息披露数字化与被持股公司绿色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10):13-24. [3]徐翔,赵墨非,李涛,等.数据要素与企业创新:基于研发竞争的视角[J].经济研究,2023(2):39-56. [4]邱子迅,周亚虹.数字经济发展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分析[J].财经研究,2021(7):4-17. [5]张哲华,钟若愚.数字经济、绿色技术创新与城市低碳转型[J].中国流通经济,2023(5):60-70. [6]李小明,董航航,汪婵.数字经济、绿色创新意愿与绿色创新绩效——数据要素内生化的理论研究与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4(1):134-147. [7]刘翔宇,李文韬,娜比拉·海萨尔.数字化转型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兼论环境信息披露的调节作用[J].工业技术经济,2023(8):59-69. [8]方丽婷,张冠兰,李坤明.数字化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管理科学,2023(12):350-360. [9]Li M,Jia S.Resource Orchestration for Innovation:the Dual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Technology Analysis & Strategic Management,2018,30(10):1136-1147. [10]刘艳霞,陈乐,周昕格.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创新:基于信息的双重效应识别[J].改革,2023(10):30-45. [11]Ye Z,Yang J,Zhong N,et al.Tackling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in Pollution Control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Review[J].The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699(10):134279.1-134279.28. [12]占华,后梦婷,檀菲菲.智能化发展对中国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基于新能源产业上市公司的证据[J].资源科学,2022(5):984-993. [13]江三良,贾芳芳.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宽带中国”战略试点的准自然实验[J].工业技术经济,2023(5):124-131. [14]郭劲光,王虹力.数字赋能下减排战略的创新性选择——基于“宽带中国”试点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产业经济研究,2022(4):101-113+142. [15]宋德勇,李超,李项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否促进了绿色技术创新的“量质齐升”——来自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证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11):155-164. [16]谢文栋.“新基建”与城市创新——基于“宽带中国”战略的准自然实验[J].经济评论,2022(5):18-34. [17]Wu L,Hitt L,Lou B.Data Analytics,Innovation,and Firm Productivity[J].Management Science,2020,66(5):2017-2039. [18]陶长琪,丁煜.数据要素何以成为创新红利?——源于人力资本匹配的证据[J].中国软科学,2022(5):45-56. [19]艾永芳,孔涛.区域大数据发展能促进企业绿色创新吗?[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1(6):116-126+160. [20]金芳,齐志豪,梁益琳.大数据、金融集聚与绿色技术创新[J].经济与管理评论,2021(4):97-112. [21]崔建军,雍雁岚,王少辉.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J].经济问题探索,2023(12):37-59. [22]任英华,刘宇钊,胡宗义,等.大数据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3(7):157-167. [23]陈文,常琦.大数据赋能了企业绿色创新吗——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J].财经科学,2022(8):76-92. [24]张益豪,郭晓辉.大数据发展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23(2):69-82. [25]余进韬,张蕊,龚星宇.数字金融如何影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动态特征、机制识别与空间效应[J].当代经济科学,2022(6):42-56. [26]肖土盛,孙瑞琦,袁淳,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人力资本结构调整与劳动收入份额[J].管理世界,2022(12):220-237. [27]戴魁早,王思曼,黄姿.数据要素市场发展与生产率提升[J].经济管理,2023(6):22-43. [28]黄益平,黄卓.中国的数字金融发展:现在与未来[J].经济学(季刊),2018(4):1489-1502. [29]解春艳,丰景春,张可.互联网技术进步对区域环境质量的影响及空间效应[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12):35-42. [30]黎文靖,郑曼妮.实质性创新还是策略性创新?——宏观产业政策对微观企业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6(4):60-73. [31]马永强,赵良凯,杨华悦,等.空气污染与企业绿色创新——基于我国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21(6):116-128. [32]刘畅,潘慧峰,李珮,等.数字化转型对制造业企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和机制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4):121-129. [33]吴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业数字化转型与资本市场表现——来自股票流动性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21(7):130-144+10. [34]郝威亚,魏玮,温军.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如何影响企业创新?——实物期权理论作用机制的视角[J].经济管理,2016(10):40-54. [35]陈诗一,陈登科.雾霾污染、政府治理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经济研究,2018(2):20-34. [36]罗知,齐博成.环境规制的产业转移升级效应与银行协同发展效应——来自长江流域水污染治理的证据[J].经济研究,2021(2):174-189. [37]许罡.新环保法实施对重污染企业融资影响及后果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2):96-113. [38]Du K,Cheng Y,Yao X.Environmental Regulation,Green Technology Innovation,and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The Road to the Gree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Cities[J].Energy Economics,2021,98(6):105247. [39]沈国兵,黄铄珺.城市层面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企业引进外资的影响[J].财贸经济,2019(12):143-157. [40]石大千,丁海,卫平,等.智慧城市建设能否降低环境污染[J].中国工业经济,2018(6):117-1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