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卫兴华,田超伟.论《资本论》生产力理论的深刻内涵与时代价值[J].北京: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7(4):21-31+157. [2]赵剑波,史丹,邓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研究[J].北京: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11):15-31. [3]王鲁娜.当代先进生产力的系统结构探析[J].北京:科学社会主义,2011(4):58-61. [4]李仙娥,李志成.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的基本内容[J].北京:党的文献,2022(4):43-50. [5]盛朝迅.“十四五”时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路与策略[J].重庆:改革,2020(2):5-19. [6]陈健,张旭.新发展理念的政治经济学阐释[J].郑州:中州学刊,2023(6):34-41. [7]王云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理论构筑与实践策略[J].南京:江苏社会科学,2023(4):122-131. [8]黄群慧.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政策方向[J].北京:国际经济评论,2023(3):19-23. [9]任平,刘经伟.高质量绿色发展的理论内涵、评价标准与实现路径[J].呼和浩特: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6):123-131+213. [10]李晓华.数字经济新特征与数字经济新动能的形成机制[J].重庆:改革,2019(11):40-51. [11]李慧泉,简兆权,林青宁.数字经济发展能否改善中国资源错配[J].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2023(16):22-31. [12]徐政,郑霖豪.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J].重庆: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39-52. [13]王谦,付晓东.数据要素赋能经济增长机制探究[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21(4):55-66. [14]王剑锋.经济增长方式转型为何一再延缓:体制性障碍“黑箱”中的博弈[J].上海:探索与争鸣,2015(7):91-95. [15]张屹山,张可,辛本禄.化解东北振兴中体制性障碍的路径探究[J].长春:经济纵横,2016(10):45-48. [16]张耀军,高又壬,郑霖豪.区域协调发展视域下的陆海统筹:关键环节与实现路径[J].北京: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3(4):14-23. [17]刘众,杨永红.融通创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现实蕴意和路径抉择[J].北京: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6):23-26+176. [18]王立国,王磊.国有经济、地方政府行为与资本退出——兼论工业部门“去产能”的体制性障碍[J].北京:经济与管理研究,2017(6):66-73. [19]周黎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与现实路径[J].南宁:改革与战略,2021(7):81-87. [20]俞荣建,赵一智,王雅萍.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的理论框架、战略路径与研发策略[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3(4):24-36. [21]贺俊,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政策概念到理论问题[J].北京:财贸经济,2012(5):106-113. [22]文礼朋,陈鹏飞,郑铿城.新发展格局和经济高质量发展: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视角[J].南宁:改革与战略,2021(6):54-62. [23]罗良文,梁圣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实体经济的焦点难点、战略设计及路径选择[J].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6):36-45. [24]张杰.科技创新支撑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的路径、问题与对策[J].南京: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3(4):54-62. [25]龚红,李昌昊.突破“卡脖子”技术:知识开发模式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及其衍生技术的影响[J/OL].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1-10.(2023-01-18)[2023-09-18].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24.G3.20230117.1614.008.html. [26]李文军,郭佳.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成效、挑战与应对[J].长春:经济纵横,2022(8):65-75. [27]董志勇,李成明.党的百年科技创新理论探索历程、实践经验与新时代政策导向[J].济南:理论学刊,2022(5):49-57. [28]刘大志.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价值内涵、现实理路与实践选择[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23(9):39-45. [29]宋宪萍,杨丽乐.厚植新发展格局下的高水平对外开放:逻辑理路、现实约束与战略抉择[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23(8):32-44. [30]庞德良,于明君,王婧美.新发展格局下东北地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研究[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22(11):8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