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2]涂圣伟.乡村振兴中“有为政府”的行为边界[J].北京:中国发展观察,2021(2):37-39. [3]李云新,王晓璇.资本下乡中利益冲突的类型及其发生机理研究[J].郑州:中州学刊,2015(10):43-48. [4]胡高强,孙菲.新时代乡村产业富民的理论内涵、现实困境及应对路径[J].济南:山东社会科学,2021(9):93-99. [5]张良.“资本下乡”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公共性建构[J].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16(3):16-26. [6]胡凌啸,舒文,武舜臣.工商资本下乡流转土地的问题聚焦与反思[J].石河子:新疆农垦经济,2021(4):63-71. [7]毛一敬,刘建平.乡村振兴实现阶段的村庄主体性[J].广州: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131-140. [8]王海娟,夏智柱.资本下乡与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振兴模式[J].昆明:思想战线,2022(2):146-154. [9]唐惠敏.村企合作的生成逻辑、政策需求与理想类型[J].北京:北京社会科学,2021(11):94-105. [10]许悦,陈卫平.资本下乡如何嵌入本地农村社区?——基于117家生态农场的实证研究[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69-80. [11]熊彩.双重嵌入:一个资本参与乡村振兴的新分析框架[J].广州:学术研究,2022(8):60-65. [12]侯江华.资本下乡:农民的视角——基于全国214个村3203位农户的调查[J].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81-87. [13]涂圣伟.工商资本下乡的适宜领域及其困境摆脱[J].重庆:改革,2014(9):73-82. [14]冯小.农民专业合作社制度异化的乡土逻辑——以“合作社包装下乡资本”为例[J].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14(2):2-8. [15]谭诗赞.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分利秩序挑战与治理路径[J].重庆:探索,2018(3):155-162. [16]余明桂,回雅甫,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北京:经济研究,2010(3):65-77. [17]王海娟.资本下乡的政治逻辑与治理逻辑[J].重庆: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47-54. [18]王晓露.工商资本下乡的动因、问题及应对[J].沈阳:农业经济,2019(12):85-86. [19]孔祥智,刘同山,郑力文.土地流转中村委会的角色及其成因探析——基于鲁冀皖三省15个村庄的土地流转案例[J].济南:东岳论丛,2013(5):103-108. [20]陈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何“嵌入”乡土社会——关联营造的视角[J].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18-24. [21]陈义媛.组织化的土地流转:虚拟确权与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激活[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3-23. [22]徐宗阳.资本下乡的社会基础——基于华北地区一个公司型农场的经验研究[J].北京:社会学研究,2016(5):63-87+243. [23]徐章星,王善高,金宇.工商资本下乡:问题缘起、基本逻辑与治理机制[J].沈阳:农业经济,2021(1):103-105. [24]郭根.当前中国利益格局困境的分析与破解[J].重庆: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5-60+181. [25]杨磊.工商资本下乡的多维效应及其发生根源探析——基于湖北省Y县的经验调查[J].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106-113. [26]杨雪锋.资本下乡:为农增利还是与农争利?——基于浙江嵊州S村调查[J].广州:公共行政评论,2017(2):67-84. [27]杨磊,李云新.谋利空间、分利秩序与违建现象的制度逻辑——基于中部地区M县的个案研究[J].广州:公共行政评论,2017(2):48-66+193-194. [2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重点与政策研究”课题组.部门和资本“下乡”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J].北京: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9(7):5-12. [29]冯小.资本下乡的策略选择与资源动用——基于湖北省S镇土地流转的个案分析[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6-42. [30]李祖佩,曹晋.精英俘获与基层治理:基于我国中部某村的实证考察[J].重庆:探索,2012(5):187-192. [31]蒋永甫,杨祖德,韦赟.农地流转过程中村干部的行为逻辑与角色规范[J].武汉: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115-122。 [32]王海娟,贺雪峰.资源下乡与分利秩序的形成[J].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15(2):56-63. [33]罗昊.社会企业与资本下乡道路选择[J].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19(9):119-126. [34]焦长权,周飞舟.“资本下乡”与村庄的再造[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16(1):100-116+205-206. [35]周振.工商资本参与乡村振兴“跑路烂尾”之谜:基于要素配置的研究视角[J].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20(2):34-46. [36]盖庆恩,朱喜,程名望,史清华.土地资源配置不当与劳动生产率[J].北京:经济研究,2017(5):117-130. [37]全世文,胡历芳,曾寅初,朱勇.论中国农村土地的过度资本化[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8(7):2-18. [38]李雪娇,何爱平.城乡污染转移的利益悖论及对策研究[J].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8):55-62. [39]冯小.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与农业治理转型——基于皖南平镇农业经营制度变迁的分析[J].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15(2):23-32+95. [40]赵祥云,赵晓峰.资本下乡真的能促进“三农”发展吗?[J].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17-22. [41]陈学兵.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主体性的重构[J].恩施: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63-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