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刘小玄.中国工业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效率差异的影响——1995年全国工业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北京:经济研究.2000(2):17-25. [2]陈小悦,徐晓东.股权结构、企业绩效与投资者利益保护[J].北京:经济研究.2001(11):3-11. [3]刘小玄,李利英.企业产权变革的效率分析[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5(2):4-16. [4]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北京:经济研究.2006(8):4-13. [5]刘瑞明,石磊.国有企业的双重效率损失与经济增长[J].北京:经济研究.2010(1):127-137. [6]吴延兵.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J].北京:经济研究.2012(3):15-27. [7]李艳,杨汝岱.地方国企依赖、资源配置效率改善与供给侧改革[J].北京:经济研究.2018(2):80-94. [8]刘汉民,齐宇,解晓晴.股权和控制权配置:从对等到非对等的逻辑——基于央属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北京:经济研究.2018(5):175-189. [9]张涛,刘宽斌,熊雪.中国国有和民营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对比研究[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8(6):78-94. [10]张天华,张少华.偏向性政策、资源配置与国有企业效率[J].北京:经济研究.2016(2):126-139. [11]王永进,刘灿雷.国有企业上游垄断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基于制造业数据的微观考察[J].北京:管理世界.2016(6):10-21. [12]范建双,虞晓芬,赵磊.中国国有、私营和外资工业企业地区间效率差异研究[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6):21-38. [13]肖仁桥,王宗军,钱丽.技术差距视角下我国不同性质企业创新效率研究[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10):38-55. [14]Solow R. Technical Change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3): 312-320. [15]Ackerberg D, Caves K, Frazer G. Identification Properties of Recent Production Function Estimators[J]. Econometrica. 2015, 83(6): 2411-2451. [16]Levinsohn J, Petrin A. Estimating Production Functions Using Inputs to Control for Unobservables[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0, 70(2): 317-341. [17]Olley G S, Pakes A. The Dynamics of Productivity in the Telecommunications Equipment Industry[J]. Econometrica. 1996, 64(6): 1263-1297. [18]张军,王祺.权威、企业绩效与国有企业改革[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2004(5):106-116. [19]柏培文,罗永春.提高劳动收入占比是否会降低企业绩效[J].北京:经济学动态.2022(6):45-60. [20]董艳,刘佩忠.国有注资对民营企业绩效的影响——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研究[J].北京:经济学(季刊).2021,21(6):1925-1948. [21]胡吉祥,童英,陈玉宇.国有企业上市对绩效的影响:一种处理效应方法[J].北京:经济学(季刊).2011(3):965-988. [22]刘汉民,齐宇,解晓晴.股权和控制权配置:从对等到非对等的逻辑——基于央属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北京:经济研究.2018(5):175-189. [23]刘晓光,刘元春.杠杆率、短债长用与企业表现[J].北京:经济研究.2019(7):127-141. [24]沈红波,华凌昊,许基集.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的经营绩效:激励相容还是激励不足[J].北京:管理世界.2018(11):121-133. [25]魏成龙,许萌,郑志,等.国有企业整体上市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11(10):151-160. [26]葛顺奇,关乾伟,罗伟.供应链配置与企业绩效表现:效率与稳定[J].北京:世界经济研究.2022(4):32-46. [27]陈燕和.国有企业应该承担三个维度的社会责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体会[J].广州:学术研究.2018(4):81-87. [28]丁晓钦,陈昊.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2):68-79. [29]黄速建,余菁.国有企业的性质、目标与社会责任[J].北京:中国工业经济.2006(2):68-76. [30]胡一帆,宋敏,张俊喜.竞争、产权、公司治理三大理论的相对重要性及交互关系[J].北京:经济研究.2005(9):44-57. [31]刘芍佳,李骥.超产权论与企业绩效[J].北京:经济研究.1998(8):3-12. [32]刘青松,肖星.败也业绩,成也业绩?——国企高管变更的实证研究[J].北京:管理世界.2015(3):151-163. [33]余明桂,钟慧洁,范蕊.业绩考核制度可以促进央企创新吗?[J].北京:经济研究.2016(12):104-117. [34]Martin S, Parker D. The Impact of Privatisation.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in the UK[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7. [35]Yarrow G. Privatiz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Economic Policy. 1986(2): 323-364. [36]聂辉华,江艇,杨汝岱.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使用现状和潜在问题[J].北京:世界经济.2012(5):142-158. [37]聂辉华,贾瑞雪.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J].北京:世界经济.2011(7):27-42. [38]陈国强,罗楚亮.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决定的性别差距——来自我国工业企业数据的经验研究[J].北京:经济学动态.2016(08):3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