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曹小曙.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理论与实践进展[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20-130.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课题组,申明浩,谢观霞,杨永聪.新时代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广州:国际经贸探索,2019(9):105-118. [3]毛艳华.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研究[J].广州:南方经济,2018(12):129-139. [4]汪彬,杨露.世界一流湾区经验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J].北京:理论视野,2020(5):68-73. [5]覃成林,崔聪慧.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水平评估及其提升策略[J].重庆:改革,2019(2):56-63. [6]杨海波,高兴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一体化的路径演进[J].郑州:区域经济评论,2019(2):110-116. [7]倪外,周诗画,魏祉瑜.大湾区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解析[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20(6):33-41. [8]陈燕,林仲豪.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产业协同的灰色关联分析与协调机制创新[J].广州: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8,(4):89-97. [9]张震.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J].武汉: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7):48-55. [10]杨思维,苟露峰,毛艳华.市场分割、对外开放与城市群经济增长——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J].昆明:经济问题探索,2019(11):125-133. [11]凌连新,阳国亮.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评价[J].武汉:统计与决策,2020(12):94-97. [12]刘逸,纪捷韩,张一帆,杨宇.粤港澳大湾区经济韧性的特征与空间差异研究[J].北京:地理研究,2020(9):2029-2043. [13]白雪,关逸民.粤港澳大湾区人口与经济空间格局演变[J].北京:地理信息世界,2020(2):68-74+80. [14]梁经伟,毛艳华,江鸿泽.影响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因素研究[J].昆明:经济问题探索,2018(5):90-99. [15]马连锋.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效率及空间溢出研究[J].昆明:经济问题探索,2020(5):73-83. [16]曹玉华,夏永祥,毛广雄,等.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发展差异及协同发展策略[J].长沙:经济地理,2019(9):213-221. [17]徐芳燕,陈坤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与溢出效应[J].石家庄:经济论坛,2019(8):46-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