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张亚斌,熊正德.《资本论》中的劳动产权理论及其现实意义[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1997(5):37-40. [2]张嘉昕.劳动产权理论的创生与发展[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1(4):266-267. [3]张嘉昕,高嘉辰.劳动产权:一种不容忽视的财产权理论[J].新乡: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6-79. [4]魏建国.近代西方劳动产权的确立及其现代化启动[J].天津:理论与现代化,2005(2):73-78. [5]李惠斌.劳动产权概念:历史追溯及其现实意义[J].北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5):21-30. [6]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刘桂斌.论通向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设想的过渡性的两个产权制度模式[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1997(5):33-37. [8]郭继强.劳动力产权与劳动产权之辨析[J].成都:经济体制改革,1996(2):131-133. [9]湛泳,刘长庚.论劳动产权的形成[J].长沙:求索,2005(1):8-10. [10]张亚斌.劳动产权:重构国有企业制度的另一支点[J].南昌:金融与经济,1996(8):20-23. [11]吴宣恭.产权理论比较:马克思主义与西方现代产权学派[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11. [12]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56-59. [1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5]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2. [16]李惠斌.企业劳动产权概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30.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0. [18]洛克.政府论[M].刘晓根,编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19]吴宇晖,张嘉昕.民主公司、劳动产权与所有制——大卫·艾勒曼产权理论及评析[J].哈尔滨:学习与探索,2009(4):161-164.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41.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44. [2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5. [23]吴宣恭.“人力资本”概念悖论分析[J].北京:经济学动态,2005(10):20-25. [24]王江松.劳动产权的产生、丧失和重建[J].北京:中国工人,2011(11):25-28.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9.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