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林水源.苏联经济著作中对生产社会化问题的研究[J].北京:经济学动态,1983(10):35-38. [2]H·沃兹涅先斯基文选:社会主义经济研究资料国外部分第1辑[M].马文奇等译校,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0:54. [3]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修订第三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4]邱汝焜.“切利亚宾斯克模式”与事实上的生产社会化[J].上海:俄罗斯研究,1983(1):6-11. [5]吉里·考斯塔.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理论与实践[M].王锡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73. [6]弗·布鲁斯.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M].周亮勋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9. [7]B·A·梅德韦杰夫.政治经济学(苏联高等学校1988年版教科书)[M].张仁德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9. [8]李悦,陈胜昌.试论工业企业的规模结构[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1(1):65-76. [9]李凌.社会化大生产和小企业[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3(2):129-143. [10]孙冶方.流通概论[J].北京:财贸经济,1981(1):6-14. [11]华生,张学军,罗小朋.中国改革十年:回顾、反思和前景[J].北京:经济研究,1988(11):11-30. [12]陈耀庭.“生产社会化”概念质疑[J].北京: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5(6):50-52+8. [13]吴敬琏.“生产社会化”概念和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观——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一个重要发展[J].北京:马克思主义研究,1986(1):180-206. [14]江德兴.马克思的人类社会化思想──兼论现代社会发展的实质[J].南京:江苏社会科学,1996(3):60-65. [15]拱桥.怎样认识生产的社会化?——与朱延福同志探讨[J].北京: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1984(5):43-45+11. [16]邱海平.马克思的生产社会化理论与分工的二元发展[J].社会科学研究,2004(2):16-19. [17]董德刚.论劳动的社会化[J].广州:现代哲学,1997(3):61-65. [18]戴雪丽.劳动社会化与社会现代化[D].东华大学,2011. [19]路·冯·米塞斯,陈国雄.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计算[J].北京: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86(6):59-63. [20]冯·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91. [21]穆雷·N.罗斯巴德.人,经济与国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607-608. [22]Kaldor N. The Equilibrium of the Firm[J]. Economic Journal, 1934, 44(173):60-76. [23]奥利弗·E.威廉姆森,西德尼·G.温特.企业的性质[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1. [24]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383-392. [25]孟捷.产品创新:一个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解释[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1(3):35-38. [26]奥塔·锡克.第三条道路[M].张斌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27]刘翰辰.苏联东欧各国的联合公司[J].北京:经济学动态,1982(9):51-55. [28]谢富胜.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64-70. [29]Peter Meiksins,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for the 1990s: A Review and Critique of the Labor Process Debate. Monthly Review, vol. 46, issue 6(Nov.,1994), pp. 45-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