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倪慧,龚春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实践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沈阳:农业经济,2015(8):3-5. [2]孙新华.农业经营主体:类型比较与路径选择——以全员生产效率为中心[J].北京: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12):59-66. [3]邹心平.论家庭农场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体地位[J].南昌:求实,2017(2):84-96. [4]朱启臻,胡鹏辉等.论家庭农场:优势、条件与规模[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4(7):11-17. [5]高强,刘同山等.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成都:经济学家,2013(6):48-56. [6]王春来.发展家庭农场的三个关键问题探讨[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4(1):43-48. [7]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J].成都:社会科学研究,2013(3):14-19. [8]张照新,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困境摆脱及其体制机制创新[J].重庆:改革,2013(2):78-87. [9]秦愚.农业合作社的资本问题——基于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5(7):60-72+111. [10]楼栋,孔祥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多维发展形式和现实观照[J].重庆:改革,2013(2):65-77. [11]郭庆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功能定位及成长的制度供给[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3(4):4-1. [12]段禄峰,魏明.以色列基布兹农业合作社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J].北京:世界农业,2017(11):192-196. [13]钱克明,彭廷军.关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调研报告[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3(6):4-7+110. [14]刘德娟,周琼等.日本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的政策调整及其启示[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5(9):104-109+112. [15]赵黎.欧洲农业合作社的制度创新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成都:农村经济,2017(11):121-128. [16]刘洁,祁春节.我国农业合作社制度创新的动力机制及完善对策[J].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2):192-195. [17]李尚勇.农民合作社的制度逻辑——兼谈其发展存在的问题[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1(7):73-80. [18]王军.中国农民合作社变异的经济逻辑[J].北京: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1):34-39. [19]仝志辉,温铁军.资本和部门下乡与小农户经济的组织化道路——兼对专业合作社道路提出质疑[J].广州:开放时代,2009(4):5-26. [20]苑鹏.中国特色的农民合作社制度的变异现象研究[J].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13(3):40-46. [21]邹心平.论家庭农场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中的主体地位[J].南昌:求实,2017(2):84-96. [22]伍开群.制度变迁:从家庭承包到家庭农场[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4(1):37-44+96. [23]黄仕伟,王钰.中国特色家庭农场:概念内涵与阶段特征[J].成都:农村经济,2014(10):17-21. [24]肖斌,付小红.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的若干思考[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3(10):4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