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谭铁牛.人工智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北京:求是,2019(4):39-46. [2]蒋南平,邹宇.人工智能与中国劳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成都: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01):130-138. [3]李晓华.哪些工作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J].北京:人民论坛,2018(2):33-35. [4]沈文玮.论当代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及其对劳动者的影响[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8(4):63-69. [5]尹蕾,王让新.人工智能发展的喜与忧[J].北京:人民论坛,2018(35):84-85. [6]吕荣杰,郝力晓.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效应研究[J].长春:工业技术经济,2018(12):131-137. [7]陈秋霖,许多,周羿.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人工智能的劳动力替代效应——基于跨国面板数据和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北京:中国人口科学,2018(06):30-42+126-127. [8]何玉长,宗素娟.人工智能、智能经济与智能劳动价值——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思考[J].上海: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7(10):36-43+107. [9]乔晓楠,郗艳萍.人工智能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J].长春:经济纵横,2018(6):81-91. [10]巴曙松.人工智能会如何带来就业冲击?[EB/OL].(2019-02-05)[2019-05-24].https://www.sohu.com/a/221139147_644547. [11]杨婉云.人工智能“就业威胁论”是伪命题?[N].通信产业报,2018-07-30(010). [12]麦肯锡报告.到2030年,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对就业产生怎样的影响?[EB/OL].(2018-01-02)[2019-05-24].https://www.sohu.com/a/214241320_500648. [1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