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后凯.东北经济的新困境及重振战略思路[J].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17(1):26-32. [2]宋冬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东北地区单一结构城市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6(2):28-32. [3]李政,杨思莹.东北地区潜在红利开发与系统性振兴策略[J].沈阳:社会科学辑刊,2018(1):67-77. [4]贾占华,谷国锋.东北地区经济结构失衡水平评价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分析[J].北京:地理科学,2019(4):636-643. [5]赵儒煜,王媛玉.东北经济频发衰退的原因探析——从“产业缺位”到“体制固化”的嬗变[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7(2):48-57. [6]张屹山,张可,辛本禄.化解东北振兴中体制性障碍的路径探究[J].长春:经济纵横,2016(10):45-48. [7]褚敏,踪家峰.政府干预、金融深化与经济结构转型——基于“新东北现象”的考察[J].北京:中国软科学,2018(1):63-76. [8]梁启东.东北国企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央企改革[N].中国经营报,2016-03-29(010). [9]胡琦.东北产业结构的逆工业化变动特征及转型思路[J].上海:上海经济研究,2005(6):21-30. [10]高国力.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关键在于破除结构性和体制性约束[J].北京:中国发展观察,2016(1):9-11. [11]和军,张依.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工业竞争力演变、原因及提升路径[J].北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8(5):25-33. [1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6)[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13]陈鑫.东北经济:传统产业比重过高 结构怎么调?[N].经济日报,2015-09-06(008). [14]陈梦阳,王炳坤.东北振兴要升级到2.0版 呼唤体制转型[N].经济参考报.2016-09-26(008). [15]安树伟,李瑞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东北振兴的战略选择[J].重庆:改革,2018(7):64-74. [16]鲁平.官念淡一点 振兴快一点[N].人民日报,2016-11-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