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嘉伟.杠杆率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16. [2]龙如银,郑挺国,云航.Markov区制转移模型与我国通货膨胀波动路径的动态特征[J].北京: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22(10):111-117. [3]张敏锋.我国宏观审慎政策有效性研究[D].泉州:华侨大学,2014. [4]胡志鹏.“稳增长”与“控杠杆”双重目标下的货币当局最优政策设定[J].北京:经济研究,2014,(12):60-71. [5]马勇.植入金融因素的DSGE模型与宏观审慎货币政策规则[J].北京:世界经济,2013(7):68-92. [6]邓子基,唐文倩.政府公共支出的经济稳定效应研究[J].北京:经济学动态,2012(7):19-24. [7]杜清源,龚六堂.带“金融加速器”的RBC模型[J].北京:金融研究,2005(4):16-30. [8]王爱俭,王璟怡.宏观审慎政策效应及其与货币政策关系研究[J].北京:经济研究,2014,(4):17-31. [9]胡志鹏.“影子银行”对中国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J].北京:世界经济,2014,39(1):152-170. [10]St'ephane Adjemian, Houtan Bastani, etc.Dynare: Reference Manual, Version 4 [M/OL].(20180718)[2014].http://www.dynare.org/ [11]梁璐璐.宏观审慎政策及货币政策效果探讨——基于DSGE框架的分析[J].北京:财经研究,2014,40(03):94-103. [12]郑忠华,张瑜.房地产市场、银行体系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基于多部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分析[J].广州:南方经济,2015,33(02):53-69. [13]吕风勇.供给侧改革的逻辑与路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