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雪铭,田深圳,杨俊,等.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度——以辽宁省14个市为例[J].北京:地理研究,2014(4):687-697. [2]杨晴青,陈佳,李伯华,朱媛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研究[J].长春:地理科学,2018(2):195-205. [3]申海元,陈瑛,张彩云,裴艳飞,樊慧荣.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西安为例[J].呼和浩特: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9):29-33. [4]杨晴青,朱媛媛,陈佳,高岩辉,李伯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格局及优化路径[J].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8):142-150. [5]董锁成,张佩佩,李飞,李富佳,陈诚,马蓓蓓.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3):155-162. [6]盛光华,林政男.长吉图区域产业关系耦合性分析[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7(8):76-82. [7]李双江,胡亚妮,崔建升,沈洪艳.石家庄经济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演化分析[J].呼和浩特: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4):8-15. [8]邓春雨,张小平,李勇峰.兰州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J].长春:地理科学,2013(8):798-802. [9]张正勇,刘琳,唐湘玲,徐丽萍.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长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7):18-22. [10]王重玲,朱志玲,王梅梅,李燕飞.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群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西安:水土保持研究,2014(2):189-193+2. [11]刘思峰,蔡华,杨英杰,曹颖.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J].北京: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8):2041-2046. [12]于婷婷,宋玉祥,阿荣,等.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长春:地理科学,2018(1):114-121. [13]赵林,韩增林,马慧强.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J].郑州: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73-78. [14]伍凤兰.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深圳:证券市场导报,2014(2):42-46. [15]纪玉山,吴勇民.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6(6):47-51. [16]翟建青,李雪铭.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与产业结构关系定量研究[J].哈尔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10-12. [17]Lucas,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8(22):3-42. [18]宋文新,姚绍学.拉弗曲线的拓展与最优宏观税负[J].北京:财政研究,2003(11):15-18. [19]袁晓玲.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02. [20]杨军.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演进[J].武汉:经济评论,2000(6):7-10. [21]邢琳琳,刘志强.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失调特征及差异[J].南宁:规划师,2015(6):108-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