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贾康,苏京春.“五维一体化”供给理论与新供给经济学包容性边界[J].大连:财经问题研究,2014(11):3-10. [2]贾康,苏京春.探析“供给侧”经济学派所经历的两轮“否定之否定”:对“供给侧”学派的评价、学理启示及立足于中国的研讨展望[J].北京:财政研究,2014(8):2-16. [3]肖林.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增长[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10. [4]滕泰,刘哲.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逻辑——新供给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探索[J].兰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12. [5]任保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工理论及其对供给侧改革的解释[J].北京:政治经济学报,2016(1):41-51. [6]李松龄.供给侧改革的价值论依据与制度保障[J].济南:山东社会科学,2018(1)118-125. [7]白暴力,王胜利.供给侧改革的理论和制度基础与创新[J].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7(2):49-59. [8]张俊山.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指导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7(7):29-35. [9]魏旭.唯物史观视阈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J].长春:社会科学战线,2018(4):20-26.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1]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