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真, 马艳. 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的再探索[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 2009(4):33-38. [2]谢富胜, 李安. 国外学者对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的新探讨 [J].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2): 78-86.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5. [4]JohnBrolin. The Bias of the World: Theories of Unequal Exchange in History [M]. Lund University, 2007. [5]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现代世界体系(第三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扩张的第二时期:1730-1840年代[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6]Emmanuel Arghiri, Bettelheim Charles, Pearce Brian. Unequal Exchange: A Study of Theimperialism of Trade[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72. [7]萨米尔·阿明. 不平等的发展——论外围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 [8]萨米尔·阿明. 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理论批判[M].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9]高涤陈, 孙祥剑. 试论当代国际贸易中的“平等互利”原则[J]. 北京:学习与思考,1982(5):37-42. [10]曲建忠. 论当今国际贸易中的不平等交换[J].南京: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02(5): 36-39. [11]谢皓. 经济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及其理论根源探究[J]. 昆明:经济问题探索, 2004(7): 26-29. [12]杨玉华. 国际贸易利益的“漏损”: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的现代解读[J]. 昆明: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8(4):77-83. [13]马艳,李真. 经济全球化下国际不平等交换理论创新及其衍生效应分析[J]. 上海:海派经济学, 2009(5):148-165. [14]李真, 马艳. 贸易不平等交换的多因素诱因模型与实证研究——来自于多国面板的证据[J]. 北京:财贸经济, 2011(4): 96-103. [15]李真, 马艳. 国际不平等交换多因素影响模型及衍生效应[M].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16]胡方. 国际价值、技术进步与贸易利益[J]. 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6(4):25-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