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锡文.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13. [2]唐仁健,赵永平,朱隽.聚焦中央一号文件,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看怎么干[J].北京:中国经济周刊,2017(6):56-59. [3]姜长云,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10. [4]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中、下合卷)[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2:174-177. [5]西奥多·W.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03:113-115. [6]席晓丽.产业融合与我国多功能农业建设初探[J]. 福州: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20-23. [7]张义博.农业现代化视野的产业融合互动及其路径找寻[J].重庆:改革,2015(2):98-107. [8]王艳荣,刘业政. 农业产业集聚形成机制的结构验证[J]. 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1(10):77-85. [9]韦晓菡. 基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广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讨[J]. 南宁:学术论坛,2016(3):58-61. [10]成德宁. 我国农业产业链整合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 成都:经济学家,2012(8):52-57. [11]宋德军. 中国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耦合性评价[J]. 北京:科学学研究,2013(2):191-200. [12]洪银兴. 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研究——长三角地区实践的理论思考[J]. 北京:经济研究,2007(8):191-200. [13]姜会明,王振华. 吉林省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关系实证分析[J]. 北京:地理科学,2012(5):591-595. [14]曾福生,高鸣. 中国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现代农业视角[J]. 北京:中国农村经济,2013(1):24-39. [15]汪川. 农业与工业化: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J]. 北京:经济学动态,2014(7):97-105. [16]王山,奉公. 产业互联网模式下农业产业融合及其产业链优化研究[J]. 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16(3):47-51. [17]寇光涛,卢凤君. “互联网+农业产业链”的实践总结与创新路径[J]. 成都:农村经济,2016(8):30-34. [18]吴絮颖. “互联网+”对农业产业升级促进作用探究[J]. 北京: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5):208-212. [19]夏杰长,徐金海. 中国旅游业与农业融合发展的实证研究[J]. 北京: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77-83. [20]孔祥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内涵与政策建议[J]. 重庆:改革,2016(2):104-115. [21]董晓林,朱敏杰.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J].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4-18. [22]江小国,洪功翔. 农业供给侧改革:背景、路径与国际经验[J]. 南京:现代经济探讨,2016(10):35-39. [23]杨丽君. 以色列现代农业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启示[J]. 长春:经济纵横,2016(6):111-114. [24]陈文胜. 论中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以区域地标品牌为战略调整农业结构[J]. 成都:农村经济,2016(11). [25]许瑞泉.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J]. 兰州:甘肃社会科学,2016(6):178-183. [26]陶长琪,周璇. 产业融合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效应分析——基于信息产业与制造业耦联的实证研究[J]. 南京:产业经济研究,2015(3):21-31. [27]翁钢民,李凌雁.中国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及空间相关分析[J]. 长沙:经济地理,2016(1):178-185. [28]汪芳,潘毛毛.产业融合、绩效提升与制造业成长——基于1998-2011年面板数据的实证[J]. 北京:科学学研究,2015(4):530-538. [29]姜长云.关于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考[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2016(5):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