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N].人民日报,2024-07-22(001). [2]叶敬忠,豆书龙,张明皓.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如何有机衔接?[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64-79. [3]许惠娇,贺聪志,叶敬忠.“去小农化”与“再小农化”?——重思食品安全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2017(8):66-75+111. [4]潘璐.村集体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1(1):112-124. [5]郭庆海.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尺度:效率抑或收入[J].农业经济问题,2014(7):4-10. [6]郁建兴,任杰.迈向精准治理:后小康时代中国农业农村的再出发[J].公共管理学报,2022(3):1-11+164. [7]黄祖辉,俞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现状、约束与发展思路——以浙江省为例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10):16-26+56. [8]宋冬林,谢文帅.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经济学动态,2020(12):3-14. [9]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161. [10]孙宪忠.推进农地三权分置经营模式的立法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16(7):145-163+208-209. [11]陈航英.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基于组织化的小农户与具有社会基础的现代农业[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19+155. [12]桂华.产权秩序与农村基层治理:类型与比较——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政治分析[J].开放时代,2019(2):36-52+6. [13]胡凌啸,武舜臣.土地托管的内涵与实现:理论剖析与实践归纳[J].经济学家,2019(12):68-77. [14]杨华.“中农”阶层:当前农村社会的中间阶层——“中国隐性农业革命”的社会学命题[J].开放时代,2012(3):71-87. [15]何宇鹏,武舜臣.连接就是赋能: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农村经济,2019(6):28-37. [16]徐旭初,吴彬.合作社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理想载体吗?[J].中国农村经济,2018(11):80-95. [17]王星,周重礼.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技能重组与小农主体性建构——基于M村制茶产业变迁的过程分析[J].社会学研究,2023(2):115-134+228-229. [18]刘老石.合作社实践与本土评价标准[J].开放时代,2010(12):53-67. [19]张颖,任大鹏.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从合作社的真伪之辩谈起[J].农业经济问题,2010(4):41-45+110-111. [20]PRATTJ,Incorporation and Resistance: Analytical Issues in the Conventionalization Debate and Alternative Food Chains[J].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 2009,9(2): 155-174. [21]潘璐.村集体为基础的农业组织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一种路径[J].中国农村经济,2021(1):112-124. [22]姜长云.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是篇大文章[J].中国发展观察,2018(Z1):47-50. [23]周振,孔祥智.新中国70年农业经营体制的历史变迁与政策启示[J].管理世界,2019(10):24-38. [24]Demsetz H,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7, 57(2):347-359. [25]Cheung S N S ,Transaction Costs, Risk Aversion, and the Choice of Contractual Arrangements[J].The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1969,12(1):23–42. [26]高圣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下农地产权结构的法律逻辑[J].法学研究,2014(4):76-91. [27]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6):104-127+207. [28]申静,王汉生.集体产权在中国乡村生活中的实践逻辑——社会学视角下的产权建构过程[J].社会学研究,2005(1):113-148+247. [29]刘守英,颜嘉楠,冀县卿.集体地权制度下农地合约选择与经营体制变迁——松江集体村社型家庭农场的案例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1(2):19-41. [30]印子.农地的社会功能及其制度配置——基于华北农村“小农户家庭经营”案例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2(8):19-31. [31]刘守英,王宝锦,程果.农业要素组合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社会科学战线,2021(10):56-63. [32]折晓叶,陈婴婴.项目制的分级运作机制和治理逻辑——对“项目进村”案例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11(4):126-148+223. [33]李宁,何兴邦,王舒娟.地权结构细分视角下中国农地产权制度变迁与改革:一个分析框架的构建[J].中国农村观察,2017(2):2-14. [34]Williamson, Oliver E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0,38(3): 595-613. [35]苑鹏,罗千峰.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能否成为促进牧民从“自然人”到“职业人”转型的有效组织?——青海拉格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案例解析[J].中国农村经济,2022(6):45-64. [36]董筱丹.一个村庄的奋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2. [37]李怀.集体地权整合、农村经济发展与乡村治理现代化[J].新视野,2021(2):85-91. [38]王海娟,胡守庚.村社集体再造与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163-172. [39]陆雷,赵黎.从特殊到一般: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现代化的省思与前瞻[J].中国农村经济,2021(12):2-21. [40]张红宇.中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制度特征与发展取向[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