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嵌入式开展三线建设的历史逻辑和转型发展——以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为例 |
郑有贵 |
中国社会科学院 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9 |
|
|
摘要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国家建设战略行动,承载着扩展战略纵深和调整生产力区域布局的双重任务。这一战略行动计划实现了预期目标,对推动国家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乃至保障国家安全,都发挥着重大作用。通过对三线建设中的典范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建设及转型发展半个多世纪的全部历程的考察,对为什么要在没有工业基础的西部地区的大山深处攀枝花嵌入式建设大型钢铁生产基地、在攀枝花如何嵌入式建设大型钢铁生产基地以及为什么能够建成、为什么改革开放时期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能够持续发展3个问题进行探讨,以再现国家在三线地区大规模嵌入式实施重大工业建设项目的历史逻辑,再现中国工业化战略实施的历史,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及转型发展路径。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建设及转型发展的实践表明,落后而又交通不便的攀枝花之所以能够突破循环累积因果逻辑,根本在于充分发挥了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的“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脱离中国通过70多年建设改变弱势地位的事实,只是基于某一理论抽象地讨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就难以解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上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现象,还有可能陷入用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否定改革开放之前历史的认识逻辑,对新中国实现跨越发展的成功经验也就难以形成共识。
|
|
关键词 :
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
嵌入式建设,
转型发展,
集中力量办大事,
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
收稿日期: 2021-11-24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1AZD101) |
作者简介: 郑有贵,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研究。 |
[1]郑有贵.集中力量办大事与中国的历史性跨越发展[J].北京:中共党史研究,2020(3):5-13. [2]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3]李向前.六十年代美国试图对中国核计划实施打击揭密[J].北京:百年潮,2001(8):23-33. [4]陈东林.三线建设是必要的,成绩也是主要的.还历史的本原[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949-1976):第5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6]熊华源.一条“毛主席语录”的真象[J].北京:党的文献,1994(6):84. [7]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8. [8]中共攀枝花市委党史研究室.攀枝花开发建设史文献资料选编(内部资料)[M].攀枝花,2000:23. [9]金冲及.周恩来传:第四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768. [10]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11]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J].北京:党的文献,1995(3):42-48. [12]陈夕.中国共产党与三线建设[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13]刘庆华.最后的贵族[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0:212,215. [14]郑有贵,陈东林,段娟.历史与现实结合视角的三线建设评价——基于四川、重庆三线建设的调研[J].北京:中国经济史研究,2012(3):120-127. [15]攀枝花市人大志编纂委员会.攀枝花市人大志(1968-2018)[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8:2.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