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质量的耦合关联分析 |
盛光华, 葛万达 |
吉林大学 商学院,长春 130012 |
|
|
摘要 经济发展是人居环境建设的基础,人居环境又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动力,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时间跨度上来看,东北地区2004~2016年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的耦合度共经历了下降、上升、再下降三个阶段,整体处于初级协调阶段;从省份上来看,环境质量成为制约辽宁省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耦合的最主要因素,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面临严峻态势。因此,东北地区应采取政策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质量间的协调性,进而促进经济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
|
|
关键词 :
东北地区,
经济发展,
人居环境质量
|
收稿日期: 2018-10-16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8BGL21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A0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373101) |
作者简介: 盛光华(196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葛万达(1991–),男,山东阳谷人,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学研究。 |
[1]李雪铭,田深圳,杨俊,等.城市人居环境的失配度——以辽宁省14个市为例[J].北京:地理研究,2014(4):687-697. [2]杨晴青,陈佳,李伯华,朱媛媛.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演变及驱动力研究[J].长春:地理科学,2018(2):195-205. [3]申海元,陈瑛,张彩云,裴艳飞,樊慧荣.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以西安为例[J].呼和浩特: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9):29-33. [4]杨晴青,朱媛媛,陈佳,高岩辉,李伯华.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人居环境竞争力格局及优化路径[J].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8):142-150. [5]董锁成,张佩佩,李飞,李富佳,陈诚,马蓓蓓.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济南: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3):155-162. [6]盛光华,林政男.长吉图区域产业关系耦合性分析[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17(8):76-82. [7]李双江,胡亚妮,崔建升,沈洪艳.石家庄经济与人居环境耦合协调演化分析[J].呼和浩特: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3(4):8-15. [8]邓春雨,张小平,李勇峰.兰州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性评价[J].长春:地理科学,2013(8):798-802. [9]张正勇,刘琳,唐湘玲,徐丽萍.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发展协调度评价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J].长春: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7):18-22. [10]王重玲,朱志玲,王梅梅,李燕飞.宁夏沿黄经济区城市群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J].西安:水土保持研究,2014(2):189-193+2. [11]刘思峰,蔡华,杨英杰,曹颖.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研究进展[J].北京: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3(8):2041-2046. [12]于婷婷,宋玉祥,阿荣,等.东北地区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J].长春:地理科学,2018(1):114-121. [13]赵林,韩增林,马慧强.东北地区城市人居环境质量时空变化分析[J].郑州: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2):73-78. [14]伍凤兰.经济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研究——以深圳市为例[J].深圳:证券市场导报,2014(2):42-46. [15]纪玉山,吴勇民.我国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之协整模型的建立与实现[J].长春:当代经济研究,2006(6):47-51. [16]翟建青,李雪铭.大连市城市人居环境与产业结构关系定量研究[J].哈尔滨: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10-12. [17]Lucas,R.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98(22):3-42. [18]宋文新,姚绍学.拉弗曲线的拓展与最优宏观税负[J].北京:财政研究,2003(11):15-18. [19]袁晓玲.中国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报告[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102. [20]杨军.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作用的理论演进[J].武汉:经济评论,2000(6):7-10. [21]邢琳琳,刘志强.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失调特征及差异[J].南宁:规划师,2015(6):108-113. |
[1] |
方兴起. 创立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是新时代的期盼——兼回应付才辉研究员的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09(5): 48-59. |
[2] |
郎昆, 冯俊新. 国有企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关系研究:来自跨国比较的经验证据[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09(5): 70-81. |
[3] |
周立, 葛春瑞. 梅丽莎·戴尔对经济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贡献——2020年度约翰·贝茨·克拉克奖得主学术评价[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300(8): 40-52. |
[4] |
吴昊, 张馨月. 高铁开通对东北地区沿线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5(3): 73-83. |
[5] |
鲁保林, 邬嘉晟. 以自觉治理推动经济发展:中国的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9(9): 24-32. |
[6] |
谢永刚. 新中国70年治水的成就、方针、策略演变及未来取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9(9): 14-23. |
[7] |
叶满城, 刘爽. 基于纵向国民经济布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8(8): 55-62. |
[8] |
周小亮.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理论思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3(3): 32-40. |
[9] |
王今朝, 萨米. 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三大范式比较(下)[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92(12): 52-59. |
[10] |
王今朝, 萨米. 西方发展经济学的三大范式比较(上)[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91(11): 34-46. |
[11] |
迟明园, 金兆怀. 东北地区服务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4(6): 75-81. |
[12] |
王利国. 东北地区大学生就业动态影响因素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69(2): 73-80. |
[13] |
张旭,隋筱童. 我国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逻辑、历史脉络与改革方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69(2): 26-36. |
[14] |
梁琳, 吴昊. 东北三省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及制约因素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8(10): 60-66. |
[15] |
张俊山. 用社会再生产理论分析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及结构调整方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16, 0(7): 5-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