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构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水平开放体制机制:理论逻辑与核心维度 |
李建森, 冯一鸣 |
西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 710127 |
|
|
摘要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高水平开放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力支撑。在理论逻辑上,高水平开放能够促进资本、技术和人才等关键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优化配置,市场需求的驱动效应、竞争压力的创新激励以及技术扩散的网络效应等都能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同时全球化进程中的制度创新和政策环境实现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提升。而稳定的国际环境直接影响新质生产力的成长路径和发展速度。在核心维度上,进一步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机制,进行全球化布局,建立多元化、分散化的供应链网络,完善国际贸易和投资规则;深化技术创新国际合作机制,构建开放型科技合作平台,加快国际标准化合作,建立国际化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共享机制,推进全球技术治理;完善全球高端要素聚集机制,建立更加开放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提升国内高端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健全国际经贸多边合作机制,加快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进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
|
|
关键词 :
新质生产力,
高水平开放,
体制机制
|
收稿日期: 2024-07-05
|
|
基金资助: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3CJY075) |
作者简介: 李建森,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伦理等研究;冯一鸣,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
[1]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4-8. [2]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新质生产力研究课题组.新质生产力的理论贡献、内涵特征和发展路径[N].人民日报,2024-07-17(009). [3]司聪,任保平.数字经济背景下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策略与路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2):63-71+143-144. [4]戚聿东,沈天洋.人工智能赋能新质生产力:逻辑、模式及路径[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7):3-17. [5]周密,郭佳宏,王威华.新质生产力导向下数字产业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研究——基于补点、建链、固网三位一体的视角[J].管理世界,2024(7):1-26. [6]朱波,曾丽丹.数字金融发展对区域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J].财经科学,2024(8):16-31. [7]白彦锋,贾亦真.财税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内在要求、着力点和实现路径[J].地方财政研究,2024(5):4-12. [8]许永洪,黄泽霖.新质生产力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高质量发展与协同逻辑[J].经济学家,2024(6):16-24. [9]Jagdish Bhagwat.Markets and Moralit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1,101(3):162-165. [10]Paul Krugman.Increasing Returns and Economic Geography[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91,99(3):483-499. [11]戴翔.制度型开放:中国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J].国际贸易,2019(3):4-12. [12]Rodrik D.Reimagining the Global Economic Order[J].Review of Keynesian Economics, 2024,12 (3) :396-407. [13]谭用,邱斌,叶迪,等.中国创新模式选择:自主创新抑或技术引进?[J].经济研究,2024(4):113-132. |
[1] |
蒋永穆, 赖珩瑗. 中国式农业现代化道路:内在逻辑、重要共识与未来展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5-15. |
[2] |
夏后学, 白俊红, 孙晋云. 内循环视阀下的自主创新与高质量发展:兼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9(9): 90-102. |
[3] |
朱燕. 以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逻辑与现实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52-59. |
[4] |
岳奎, 曲秀玲. 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发展维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8(8): 15-21. |
[5] |
王平. 新质生产力条件下的新型生产关系:塑造与调适[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5-15. |
[6] |
朱宝清, 高岭. 新质生产力的思想史探源[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7(7): 16-31. |
[7] |
李炳炎, 余飞. 以新质生产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及实践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5-15. |
[8] |
郝彬凯. 高质量利用外资支撑新质生产力涌现:内在逻辑与实践进路[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6(6): 16-25. |
[9] |
张彭. 数字新质生产力与全球价值链嵌入: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5(5): 75-86. |
[10] |
谢鹏俊, 曾立, 刘书雷, 沈雪石.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唯物史观阐释[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4(4): 26-35. |
[11] |
王文泽. 以智能制造作为新质生产力支撑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105-115. |
[12] |
韩喜平, 马丽娟. 新质生产力的政治经济学逻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42(2): 20-29. |
[13] |
李永胜, 许夏琳. 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生态意蕴[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2(12): 35-44. |
[14] |
刘鹏飞, 候美莎. 新质生产力的出场逻辑、认知结构与实践指向[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1(11): 50-58. |
[15] |
李倩, 魏书胜. 毛泽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 当代经济研究, 2024, 351(11): 79-8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