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农村土地为什么要坚持集体所有制 |
罗玉辉1,侯亚景2 |
1.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2; 2.理论与实践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天津 300071 |
|
|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并与中国农村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然而,当前西方学者及国内新自由主义学者借以各种理由攻讦中国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并大力鼓吹土地“私有化”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对于这种误解,首先,从理论层面阐述“集体所有制”理论来源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围绕当前土地制度争论的焦点及对“阿尔钦之谜”的解析,提出私有制并不优于公有制;其次,从实践层面总结了国外土地“私有化”的经验教训和中国坚持“集体所有制”的成功经验,提出中国农村土地坚持“集体所有制”是正确之路,可以避免土地私有带来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应有之义。
|
|
关键词 :
农村土地制度,
集体所有制,
家庭承包经营制
|
收稿日期: 2016-12-20
|
|
作者简介: 罗玉辉(1984-),河南信阳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侯亚景(1985-),河南洛阳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 |
[1]杨继瑞. 马克思恩格斯集体所有制和合作社若干论述的辨析[J]. 蚌埠:财贸研究,1991(4):46-52. [2]左理. 试论马克思主义集体所有制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兰州: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4):113-122.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1-429. [4]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81-688. [5]苑鹏. 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合作制与集体所有制关系的再认识[J].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15(5):2-10. [6]张晓山,苑鹏. 合作经济理论与中国农民合作社的实践[M].北京:首都经贸大学出版社,2009年:5-15. [7]列宁选集:第3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28. [8]卫兴华. 为什么说公有制是共产党的执政基础[J].北京:经济导刊,2015(7):50-51. [9]文迪波. 还农村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本来面目[J].北京:农业经济问题,1987(8):49-51. [10]蔡昉. 农村经济发展特征与下一步改革[J].北京:经济研究,1987(8):63-66. [11]安希伋. 论土地国有永佃制[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1988(11):22-25. [12]杨勋. 国有私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现实选择[J].北京:中国农村经济,1989(5):25-31. [13]余先念. 未来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模式选择[J].武汉:经济评论,1993(8):25-26. [14]刘俊. 土地的所有权国家独占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76 -285. [15]陈东琪. 新土地所有制[M].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16-46. [16]陈志武.农村土地私有化后结果不会比现在糟[N].财经时报,2005-10-08. [17]杨小凯.中国土地所有权私有化的意义[EB/OL]. 学者社区网站,2007-07-20. [18]文贯中. 吾民无地——城市化、土地制度与户籍制度的内在逻辑[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59-125. [19]温铁军.我国为什么不能实行农村土地私有化[J].北京:红旗文稿,2009(2):15-17. [20]罗玉辉,林龙飞,侯亚景. 集体所有制下中国农村土地流转模式的新设想[J].北京:中国农村观察,2016(4):84-93. [21]彭海红. 警惕土地私有化思潮对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冲击[J].北京:红旗文稿,2016(7):20-22. [22]温铁军. 靠“土地私有化”解决农村问题是南辕北辙[J].武汉:学习月刊,2008(21):10-11. [23]林毅夫. 农村现代化与城市发展[J].北京:领导决策信息,2001(35):22-22. [24]简新华,杨冕. “中国农地制度和农业经营方式创新高峰论坛”综述[J].北京:经济研究,2015(2):186-191. [25]贺雪峰. 地权的逻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10-25. [26]胡钧,刘凤义. 经济学关于人及其经济行为特征的分析——马克思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的比较[J].北京:教学与研究,2001(5):35-41. [27]马克思.资本论[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71. [28]西爱琴,张宁. 俄罗斯农地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泰安: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4-60. |
[1] |
陈人江. 论“国民共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的中小企业纾困新路径[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12(8): 61-69. |
[2] |
孔祥利, 谌玲.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发展:从单一公有制到基本经济制度[J]. 当代经济研究, 2021, 307(3): 27-35. |
[3] |
洪功翔. 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营经济地位和作用的理论争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8(6): 24-31. |
[4] |
吴宣恭. 破除“所有制中性论”的错误认知[J]. 当代经济研究, 2020, 294(2): 62-68. |
[5] |
盖凯程, 周永昇, 刘璐. “国进民进”:中国所有制结构演进的历时性特征——兼驳“国进民退”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90(10): 15-27. |
[6] |
叶满城, 刘爽. 基于纵向国民经济布局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8(8): 55-62. |
[7] |
王娜, 胡联. 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的内在价值思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8(10): 67-72. |
[8] |
周晓梅. 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客观性研究——以马克思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为视角[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4(6): 35-41. |
[9] |
龙斧,傅征. 西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属性辨析与中国“终止论”的终结——四评“资本混合型企业”[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67(11): 48-57. |
[10] |
周新城. 一篇反对基本经济制度、鼓吹私有化的文章——评《中国经济新阶段的发展驱动转型与制度治理建设》一文[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7): 59-65. |
[11] |
李济广. 论所有制结构量化评估方法论所有制结构量化评估方法——兼与裴长洪研究员商榷[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7): 66-77. |
[12] |
周新城. 关于公有制为主体问题的思考[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6): 20-28. |
[13] |
贺汉魂. 农地公有:“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制度保障——重读马克思土地所有制思想[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2): 29-36. |
[14] |
周新城. 对否定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几种观点的辨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 0(7): 21-29. |
[15] |
樊秋莹. 我国私营资本原始积累“原罪”辨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08, 0(1): 35-3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