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形问题一个无效创意的数学解法 |
陈勇勤 |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北京100872 |
|
|
摘要 转形问题长期陷入数学求证困境, 所得到的各种结果与中外研究者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能成正比。本文列举的中国人的一种解法, 以“ 西方构思” 为本源, 做出一点点创新(新的未必就不是伪的或不合理的), 但没有突破“西方构思” 的基本框架。西方学者刻意追求数学证明, 往往又止步在证伪“两个等于” 。数学求证有一定的局限性。突破其局限性, 不是数学技巧问题, 而是数学思维问题。但是, 改变数学思维终归替代不了从数学求证转换到非数学求证。
|
|
关键词 :
马克思价值转形命题,
数学解法,
无效创意
|
收稿日期: 2007-06-12
|
|
作者简介: 陈勇勤(1957-), 男,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经济思想史和经济理论。 |
[1] [2] [3] [4] [5] [7] [10] [11] [12] [13] [14] [15] [17]张忠任.百年难题的破解[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4.144-145、145 、注②、145 注③、77 -83、161 -163、163、161、145-147、271 和4、168 和265 -266、270 -271、2 和271、48. [6]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 [8] 晏智杰.劳动价值论新探[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369-371. [9] 丁堡骏.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当代现实[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42. [16] 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M]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132-133. [18] 白暴力.劳动创造价值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257. [1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 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6.212. [20] [美] G.德布鲁.价值理论及数理经济学的20 篇论文[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2.453 -454. |
[1] |
徐铭鹤. 价值形式与辩证法——鲁宾的开创性研究及反思[J]. 当代经济研究, 2019, 286(6): 38-46. |
[2] |
王朝明, 张海浪.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价值理论与西方供给学派理论比较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8, 272(4): 39-46. |
[3] |
王雪婷,孟祥宁,徐茜. 马克思国际价值理论视角下的国际不平等交换研究[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67(11): 72-81. |
[4] |
王小军. 评两种关于转形问题是“伪问题”学说[J]. 当代经济研究, 2017, 258(5): 13-20. |
[5] |
宋树理. 国际价值量变化的比较静态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6, 0(7): 14-22. |
[6] |
刘冠军. 剩余价值生产的"三阶段"动态模式构建及"四要素"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5, 0(9): 12-20. |
[7] |
钟春洋. 马克思国际价值论的创新与发展[J]. 当代经济研究, 2015, 0(4): 12-18. |
[8] |
魏宇杰. “不明确的地方”何在?———马克思的市场价值理论辨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5, 0(3): 13-20. |
[9] |
冯香凝, 王金秋. 评沈民鸣价值转形模型[J]. 当代经济研究, 2015, 0(3): 21-31. |
[10] |
李淑文, 张维. 设《资本论》中关于价值的三个视域——兼评史哉书与刘元胜关于李嘉图第二难题的争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5, 0(2): 32-35. |
[11] |
钟春洋. 方法论视野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新解读[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 0(12): 7-13. |
[12] |
王智强. 按照马克思的思想研究"置盐定理"[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 0(9): 47-54. |
[13] |
刘建彬, 高冠中. 论价值转形问题的逻辑体系完善问题--兼评刘元胜和史哉书关于转形问题的争论[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 0(9): 55-59. |
[14] |
郑志国. 劳动力价值的代际关系分析[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 0(6): 7-11. |
[15] |
周亚霆. 论知识在商品价值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J]. 当代经济研究, 2011, 0(3): 11-15. |
|
|
|
|